第一节文韬武略之校长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邓云洲校长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长可谓是群“龙”之首,掌握着发展的“方向盘”,引领着好学校的建设之路。邓云洲校长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有谋略、有领导能力的人,是他带领着广附“十年磨一剑”,逐渐把广附打造成了一所名校。邓校长不但能写得一纸好文,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斗士”。在育人方面他的心是柔软与慈爱的,在办学行动方面他又有着钢铁般的尖锐与强硬,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么“文韬武略”便是最好的描述。
邓云洲校长与部队首长在我校新生军训汇报表演中阅兵
邓云洲校长,是全国十佳卓越校长、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市学校教育心理学会副会长、香港公开大学NBA硕士班客座教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导师、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名校长、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广州军区“国防教育之星”。出版《能力构建及培养》《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14部,参加省级、国家级重点专项课题研究11个,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八·五”优秀科技成果奖、省高教厅黄华奖、市教育科学成果奖、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
邓校长的教育事迹、教育情怀和教育观点,多次由中央及省市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媒体的报道和邓校长的文章,来感受一下他的“文韬武略”吧。
一、中国广播网专访广附校长邓云洲
2011年12月8日,邓云洲校长接受中国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记者专访。
邓云洲校长接受中国广播网专访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的现场直播节目,我是徐建娟。在广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学生以能在这所学校读书为荣,毕业后能够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这所学校就是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请来了广大附中校长——邓云洲先生。欢迎您!
邓云洲大家好!
主持人邓云洲校长是广州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获得过一系列荣誉。您作为大学的教授为何到中学任校长?
邓云洲我大学和研究生读的就是教育方面,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教育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被派遣到中学任校长时,我感到压力很大,担心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是否有用,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多远。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广大附中当校长的。
主持人邓云洲校长在广大附中担任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教育家的胸怀和教育理念带进了学校,使广附有了很大的改变。您曾提出“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口号,当时您为何提出这个口号?
邓云洲一个优秀的学校,特别是有文化有传统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鲜明的办学理念。这个办学理念能够引领学校的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它必须是明确的。而现在有很多学校,包括校长本身,都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的“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办学理念在各种场合为全校师生宣讲。
“以生为本”主要是考虑到教育的过程。从发端到终端都以学生为主,始终把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将“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作为我们的重点。“以生为本”是我们办教育的价值追求。“以生为本”在理论观上就是高度的尊重学生。教学方面也要尊重不同个性、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德育方面也要全面尊重,各种方式方法都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展开。
在教育的行为观方面,我们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学生能做的事情一定让学生自己去做,给他充分的自主权。比如,我们学校的电视台、学生社团、校园刊物全部都是由学生自己管理、运作。全面依靠学生,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就是把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出来。
“与时俱进”,从广附办学历程来看,从东北到广州,从部队学校到地方学校,当时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所收学生都是师级以上的干部子弟。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八一”学校,后又更名为广州市第53中。1981年8月更名为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00年又改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办学时空的不断变化,要求办学者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适时调整办学目标。
作为大学的附属中学,与一般中学不同,广附承担着教育试验的任务,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落脚点也就是“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中学主要是基础教育,我们也主要是从基础教育的知识、个性、人格方面着手培养。
主持人您曾说道,学校一定要有文化品味。目前很多学校谈到校园文化都局限于概念,比如说,学校有多少雕塑,有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等,您认为的学校品味与大众的校园文化有什么区别?新课改与我们的文化品位又是如何结合的?
邓云洲就“文化”这个概念来讲,全世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认为,文化是学校的最终竞争力。目前的“生源大战”“考试比拼”归根结底都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学校把学校文化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日常教学、奖、惩等一些规章制度的构建。
二是校园的物质文化。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会育人,包括学校雕塑、班级名片、班级口号、年级标语等。
三是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也是学校文化最终的部分。精神文化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时刻感受到。比如说,当你走在北京大学校园中,你能感受到北大独有的校园气息。我认为判断学校是不是一个好学校,主要是看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一个有文化气质的学校,学校师生是充满阳光、充满自信的。我们学校对师生的精神气质非常注重,我们举办了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合唱节、体育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通过文化的纽带把教师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把教师内心对教育热爱的这种品质激发出来,而这些仅仅靠制度是无法做到的。
主持人大学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可以做出不同的特色,但对于中学来说要办出特色就不太容易了。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学教育就是“千人一面”,您如何理解中学的“特色办学”?
邓云洲现在的学校“千人一面、低层次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要办一所有个性的学校,首先要有一位有个性的校长;其次要有一位有思想的校长,校长对教育的理解要比较深。比如新课程改革,各种各样的培训很多,可是培训到最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改,因为抓不住课程改革的中心点和基本点。比如教学模式,这个学校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那个学校采取那样一种教学模式,很多校长喜欢模仿这些模式,学来学去,等搬到自己的学校时却开不了花、结不了果。因此,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要对教育有一种最原始的理解。其实,教育这个东西,它的原理原则从孔夫子那里已经讲得差不多了。只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给它戴很多“帽子”,一会儿这个模式,一会儿那个花样,层出不穷,但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多。当然我们现在的一些社会制度、高考制度对这些特色是有压制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空间,还是有非常大的空间的。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都可以去尝试可以去做。比如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特别是校本课程方面,给女生开了形体课,培养学生的精气神。我们在学校还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有要求,比如学生在进入校门时,一定要整理整理衣服,要昂着头,挺胸抬头,体现出精气神来。我们不允许学生,尤其是女生将社会上一些流行的怪异的装饰穿戴到学校来。
主持人有些女生可能就是很喜欢流行的东西,很喜欢的东西希望带到学校跟同学分享。
邓云洲你讲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对什么叫时尚理解得非常不够。时尚不是你把头发搞得奇形怪状就叫时尚,现在很多学生把奇形怪状、标新立异看成是时尚。这是不对的。所谓时尚,一定要符合一个原则,就是审美的原则;第二个原则就是符合身份的原则,你是学生,不是歌星,搞标新立异、奇形怪状,歌星是可以的,学生是不可以的。你如果是警察,你也是不可以的。每个人有一个社会身份。学生就是学生,这不是张扬个性的问题,张扬个性是体现在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在这些方面的个性,你去张扬,你有多大的能量,我们给你多大的舞台。这些要引导学生认识清楚,而不能让他们把一些不美的、不好的带到学校来。
我们学校新生开学有一本《新生入学通知》,上面标注了学生穿衣的标准、发型的要求。
主持人您曾经讲过“优、新、高”三个字,这三个字突出了什么?能否给观众朋友们解释一下?
邓云洲“优、新、高”就是用三个最简洁的字来告诉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我们所要追求的办学目标。
“优”,就是教学质量要优,广大附中校园活动这么多,校园社团这么多,如果教学质量上不去,中考、高考上不去,你对社会也是没有贡献的。因此,一定要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质量。虽然前些年我们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是教学质量并没有下降。我们学校的高考本科率基本在98%以上;我们的中考在广州市公办学校里名列第一。当然,我们讲的教学质量优,不光包括成绩的优秀,还包括好的习惯、好的方法等。
“新”,就是要有一个新的思想,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能关门办学,不能把一所学校办成一个读书的监狱。学校就像一片森林一样,每个孩子都在蓬勃生长,“80后”“90后”“00后”,每一代孩子都有每一代的特点,我们不能固守一种教育办法、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应该根据孩子们的时代特色来进行一些教育探索和教育创造。所以要“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思想新,永远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
“高”,不是指考试成绩高,而是指我们培养的人的品德要高。哪怕我培养的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也是要勤恳的、诚实的、热情服务的。我们培养的千千万万的学生走向社会,他们的品质一定要高,要符合当下社会对公民的起码要求。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每年在广附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广附学生举行的长跑,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老师还包括家长。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