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校长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 三提高课程规划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第1页)

三提高课程规划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第1页)

三、提高课程规划、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和课程责任。然而,在新课程推行了十多年后的今日,有多少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行使了自己的课程权力,履行了自己的课程责任?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在学校层面的课程权责中,核心就是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

课程领导力的核心就是课程规划和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路人,是关键的课程领导者,校长要带领其团队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规划学校课程的“全景”;在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具体事务中,更多地赋权于教师,激励教师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中,这就是“课程领导力”在校长和教师身上得以彰显的过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要切实提升校长的课程规划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那么,如何做才能规划好学校的课程?做好课程规划的原则有哪些?怎样才能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一)课程愿景的制订

在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主持召开的一个高级管理研讨会上,一位首席执行官文德鲁克问道:“领导力是什么?”德鲁克回答道:“领导力就是愿景(vision)。”它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好的情境,不仅描绘了令人瞩目的未来,还能够激发学校师生员工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一旦共同愿景得以确立,人们就能够不断优化自身,持续学习。愿景好比组织的旗帜和灵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笼罩在组织的上空,酿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产生聚沙成塔、万众一心的力量。而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对学校的课程愿景产生巨大冲击,很多时候会使很多学校暂时迷失。

国外学者认为,学校课程愿景的确立,乃是学校课程发展的首要步骤。因为愿景本身具有“愿景驱动力”。学校课程愿景应当陈述学校课程未来的样貌,是学校关于课程创造的主张,是把学校全体成员的心和精神衔接起来的共同的价值观。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校没有体现新课程实施和开发的课程愿景。即便有,也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实行的是外控式管理,基本上属于操作管理范畴,课程改革要求校长领导团队从外控管理走向校本领导,从操作管理走向战略领导。战略领导包括操作管理,但更加注重领导的全局性和谋略。

学校课程发展愿景的规划主要依赖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但并不是由校长或少数几个人决定的,应该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群众的观点,通过真诚的沟通而达成共识,自下而上地建构起学校课程发展的规划。[37]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校实际,打造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则是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学校课程愿景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课程的本质和课程愿景的核心。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课程发展特点,制订学校的课程发展愿景。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课程愿景应该具有三个关键因素:有意义的目的、明确的价值观和未来的蓝图,并且应该焦点鲜明、内容具体,让大家都能够领悟和认同。

二是愿景的建立过程和愿景目标的内容同样重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参与愿景的制订,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宣传愿景、形成课程愿景认同感的很好的策略。

三是以朴实的语言描述愿景。愿景最好用师生认同的语言来描绘,如有可能,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说话。这样更能使他们相信,这个愿景是他们自己的,更能使大家产生认同感并为之奋斗。[38]

(二)校长课程规划领导力的提升

课程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但首先它是一个实践问题。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以本校为基础,对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所做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39]通过学校课程规划能够协调各种活动的形式,综合学校各种课程的功能,保障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工作都围绕着学校的课程目标而展开,它是学校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化实施三级课程体制的基本纲领,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参照标准和学校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课程规划实际上也是学校课程意识的整体体现和课程领导水平的衡量标志,可以说,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其课程领导的过程。

校长在引领课程规划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基于政策,学校课程规划并不是指学校可以任意增删更改国家课程方案,学校课程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制约性,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二是基于学校,学校课程规划不能完全沿用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方案,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已有的课程基础、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三是基于研究,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找到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四是基于对话,学校课程规划是民主决策的结果,必须以广泛的对话为基础,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社区人士、专家等广泛深入的对话。[40]基于上述原则,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程规划需要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亨德森(Henderson)和霍索恩(Hawthorne)认为,革新的课程领导的基本理念是,一切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与落实,皆须考虑学生是否能从教育当中获致最佳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应该具有深思熟虑、多元智慧、多重素养、个人顿悟、社会合作、公平合理以及多元文化等性质。所以,革新的课程领导是一项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小区领袖所组成的课程革新团队,共同参与课程革新的合作过程。

学校课程规划要成为学校组织中每个成员理性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共同规约”,学校课程规划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强调广泛参与,自下而上,责任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所有课程利益相关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个公共课题,基于共同的需要、抱负、价值和信念,通过权利共享,参与讨论,发表建议,谋求共识并共同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这一过程也是营造伙伴式团队文化的过程。学校层面上,课程领导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求课程领导的权利与权威得到再分配,让更多长期处于被领导地位的一线教师被真正赋权,参与课程发展,觉醒其课程意识,与校长通力合作,并基于共同的理解与完全信任,分享教育任务,采取有效行动,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对话、反省和慎思的课程文化和组织团队。[41]

2。课程规划需要从课程现状入手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在分析学校课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和使命。学校课程发展现状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立足点,了解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以及学校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明确学校的应为与能为。课程愿景是课程规划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课程规划中的其他行为都基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愿景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这些基本价值,正是这些基本价值指引着学校的课程规划及其实施,保证学校课程规划的长远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校课程”,这就需要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从提高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课程方案的通盘设计和规划。当然,课程方案只是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总的蓝图,学校课程规划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课程方案。因此,学校课程规划还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的改进、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显然,学校课程规划几乎涉及学校课程发展的所有工作。

为了能够有效地引领学校的课程规划活动,校长个人必须进行持续的学习,从而具备必要的课程知识与清晰的课程发展概念,对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必然会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并努力为课程规划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所以,校长引领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正是一个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是提高课程领导专业知能的过程。

3。课程规划需要得到专家的支持

课程规划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但学校课程规划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挑战。由于过去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而学校获得规划课程的权利的时间也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还存在诸多困难,在目前的学校课程规划实践中,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与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力量的加盟可以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学校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技术性难题,确保学校获得更高品质的课程。[42]所以,课程规划过程需要社区人士、家长代表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需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校外课程专家与学者的支持与帮助。

校长课程领导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现在学校里的课程到底该如何设置?尤其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如何开设拓展性课程,寻找自己的特色?对这个问题,某小学校长以自己的实践谈了体会:以前学校里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比如经典诵读课程、小足球课程、剪纸课程、绘画课程等,可是尝试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除了经典诵读、小足球有点课程的模样外,其他像音乐、绘画、剪纸等课程,看上去更像是个课余兴趣班,远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邀请专家指导后,他们确定了“走文武双全之路”的思路,重视经典诵读和小足球两个特色课程,同时新增了合唱课程、民俗课程等特色课程。“之所以开设民俗课程,是因为学校在义井路上,这条路是合肥市民俗文化一条街,正好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每周都邀请民俗专家到学校去给学生讲课,带着孩子们去了解民俗文化。”[43]所以,校本课程的开设,一定要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和校外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征求专家的指导意见,这样才能使开设的校本课程更有生命力。

4。课程规划的具体模式

确定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和规划内容的设计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策略,这就涉及学校课程规划的模式问题。根据不同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可以在以下三种模式中做出选择。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