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知识与修养的关系 > 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班级生活(第2页)

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班级生活(第2页)

重建班级生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弱化班级的管理特性,凸显班级的生活特性,使班级成为学生生活得以展开、生命获得激励的空间。

记者:班级中,谁能得到认可?有时班主任喜欢、信任的班干部未必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会认为这个人是老师的眼线。而在班级换届选举中得票最高的孩子,也会因为班主任不喜欢、不信任而不能成为班干部。

刘铁芳:这个问题同样根源于前面所谈及的班级管理的被强化,班主任充当了班级的居高临下者,而不是班级生活的促进者。

问题的解决需要双重路径:一是改变班主任的班干部随意任免意识,增强班级民主管理的成分;二是弱化班级管理本身,避免社会的官本位意识过早地渗透在孩子们的身上。把班干部都看成是班级生活的组织和协调者,而非管理者,促成班干部与其他同学的平等身份。这样就可以采用轮流制,或者谁想当就可以让他来尝试。

记者: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管理风格,这可能基于这位教师的经历、认知与偏好。现实中,当孩子的风格与班主任的风格相冲突时,孩子会为了迎合班主任而改变自己,尽管这非常痛苦。换句话说,孩子是在碰运气,期望能碰到偏好自己这种类型的班主任。

刘铁芳:如果说孩子们是通过合适的班级生活平台,积极表现,赢得班主任的认可,这当然是正当的;如果孩子们是曲意表现,迎合班主任,那还是值得斟酌的。这里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班主任怎样积极拓展能让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每个孩子的努力。我们提出重建班级生活,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弱化班级的管理特性,凸显班级的生活特性,使班级成为学生生活得以展开、生命获得激励的空间。

就目前而言,根本的任务还是在于重新甄定班级生活的性质,让班级成为师生公共生活场域,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孩子以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意味着我们要弱化班主任的管理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贴近、引导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不是一味地使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风格。当然,学生同样是需要改变的,只是他们的改变并不是指向班主任的管理风格,而是指向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指向学生发展的内在可能性。

五、你对班级的影响有多大

一种真正优良的班级生活和一种恶劣的班级生活一定会对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影响。

记者:换一个角度思考,班主任对班级生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其实,班主任对班级的认识时常会有盲区,但很多班主任却不自知。由于认识不到位,会导致班主任的管理发生偏差。而这种偏差又会带来多少问题?

刘铁芳: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这样说,一种平庸的班级生活不会对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发生多大的影响,最多也就是造成孩子们平庸生活姿态的自然延续;而一种真正优良的班级生活和一种恶劣的班级生活一定会对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发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们以好的教育影响,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确立基本的班级生活规则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促进这种自由,让他们的天性在班级中得到必要的呵护。一个人的内心画上了不好的印记,要比留下一张白纸更差。所以,当我们不能教好的时候,还是尽量多留些空白吧。

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应该是一种盲目、随意、任性的工作,而应该是基于个人对教育目标的清醒的意识,从而使得个人的教育行动建立在对该行动所欲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上。须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调整自己置身班级生活中的角色,引导班级生活的活泼、健康、向上,这些是当下班主任工作提升的基础。

记者:我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前两天,有个妈妈跟我说,过年了,孩子准备给老师送个小礼物以表达谢意。但是孩子只愿意给数学老师送礼,却不愿意给同一个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送礼物。原因是班主任太喜欢班里的一个学生,总是偏向她,所以孩子不喜欢班主任。我很难想象,班主任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刘铁芳:这里涉及的就是班级生活的整体性,也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平等地作为班级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师自身的教育生活品质本身就是班级生活品质的基础和内容。这就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的要义之所在。你要让学生理解公正、良善、美好,你就要力求使你的教师生活显现出公正、良善、美好的品质,因为你自己就是班级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以为居高临下就可以指点江山、耳提面命,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班级生活的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生活的品质。

六、班级生活如何重建

当我们试图提出一种重建班级生活理念的时候,绝不意味着这种理念马上可以成为事实。

记者:班主任们会自嘲说,自己是“戴着镣铐跳舞”。在理想中,班主任也愿意给每个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现实中,需要成绩,需要维持班级的稳定。

刘铁芳:我们可以把班级管理分为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突出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控制作用;而现代班级管理模式,突出班级的生活性,弱化班级的管理品质,主张班主任作为班级生活的指导与促进者平等地参与班级生活。当然,两者并非截然分开,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班级都是需要组织的,班主任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忽视。重要的是班级管理的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一是强调管理自身的效率,一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本身。

至于“戴着镣铐跳舞”,这需要班主任拿出勇气来,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重视自己的内心生活和价值标准。当然,在内心标准与外在评价的博弈中,灵活地找到一种平衡是最好的。

记者:我们的确应该重新认识班级生活、重建班级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没有太多的条件,会有班主任质疑您的观点不过是空中楼阁。

刘铁芳:这里涉及班级生活改造的渐进性问题。当我们试图提出一种重建班级生活理念的时候,绝不意味着这种理念马上可以成为事实。理念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事实性,更在于理念性本身,也就是通过理念的提升来提升我们作为教育人的生命姿态,提升我们真实面对孩子们时的生命姿态。

与此同时,当我们说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来重新思考班级生活,绝不意味着我们就是要完全顺应孩子们的欲求,欲求同样是必须引导与规约的。只不过这种引导与规约并不是基于外在权威与标准的先行设定,而是儿童自我成长的发现。

当我们的理念改变,我们就获得了一点点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孩子们的生命以更大的成全,启迪他们的心智,孕育他们积极的班级生活。

记者:现在市面上的班主任管理理论颇多,流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谐管理等概念,这反而让班主任们难以辨别、无所适从。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建议?这些方法对我们重建班级是否有益?

刘铁芳:班级自主管理相对于指令性管理当然是非常有益的,但我们不能止于某种确定的模式。班级生活本身必须是开放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提升班主任的理念,而不是建构具体的模式。我对任何模式都存有芥蒂。甚至班级民主管理,也可能成为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旗号,名为民主,其实不过是班主任权威人格的实践。

作为教育哲学的研究与倡导者,我的主张始终是开放的。班主任工作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实践。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基本的要求,或者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那么,我提三条:一是爱学生,爱现实的、作为差异存在的学生,同时还要爱作为生命存在的、无差异的学生;二是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现实存在,同时理解他们的潜在存在,也就是他们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可能性;三是学会反思,反思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同时反思自我在班级和生活中的合理角色。

记者:正如您所说,班级的重构,班主任的改变一定是渐进的。知道了理念之外,班主任们还要做些什么?我们如何能够离理念更近些?如何理解好理念并内化为我们的行动?

刘铁芳:这里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所谓的理念并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教师自身面对孩子们的一种姿态,须学会去关注学生,观察学生,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发现,多一分认同,多一分内在的促进;二是我们的理论也需要贴近当下班级生活的实际,从中去发现问题,以促进老师们对班级生活的自我理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要老师们真正站高了,还要做些什么,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不需要外在过多的指指点点。教师是班主任工作具体实践路径的直接发言人,我们必须足够的尊重他们的专业自主权。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第4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杨东平主编:《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朱怡华:《聚焦现代学校制度》,载《教育参考》,2004(1):4。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