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中提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并没有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课文《恐龙》后,学生提出:恐龙到底是怎样消失的?人类又是怎样知道各种恐龙的?……也有教师结合四年级社会课《生活与储蓄、保险》和六年级数学课《百分数的应用》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压岁钱怎么花?如何把压岁钱存入银行?银行的利率怎么算?……最后,以“零用钱怎么花”为主题展开实践活动。
(5)引导学生随时记录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问题。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还可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记录下来。有教师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发现问题的经过和当时的感想以周记的形式写下来,并每周按时朗读周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类,为下一阶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做准备。
【范例5-2】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问题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发现和提出大家都感兴趣并值得研究的问题呢?下面是王晓娜老师发表在《小学青年教师》上的教学案例,编者对题目有所改动,这里主要选取了该文的问题产生部分的内容,且略有删改,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6]
开学初的一天,我们班正在上课,外面忽然飘来一阵浓烈的烟味,呛得大家直皱眉头。一下课,学生纷纷来到走廊上探寻究竟,原来是附近的居民在焚烧枯叶。有学生大声埋怨起来:“污染环境,真气人!”议论中,一个学生不无感慨地说:“树木本来可以绿化环境,现在倒成了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了!”一旁静听的我顿时灵机一动,此时不正是一个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良好契机吗?想到这儿,我说:“树木也绝想不到它们还有这样的作用啊!”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都怪那些不自觉的居民!”也有的学生说“他们难道就不觉得呛人吗?”还有学生替树木鸣不平说“他们对树木的作用到底了解多少呢?”这时,我心中升起一个疑问。于是,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引导学生就树木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一次学习探讨。
这天晚上,我开始着手准备,要用事实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第二天的综合实践课一开始,我便无意似地拾起了昨天的话题:“今天没人烧树叶了嘛,想必他们也认识到这样既污染环境,又对不起树木的行为是错误的!”学生一听都笑了起来。我继续往下说:“是呀,树木肯定要叫屈的,‘我们’可是人类的朋友呀!”这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说树木是人类的朋友呢?”时机到了,我抛出了证据:“不信,我们来看看这些图片!”
我首先用实物投影仪打出一张阿联酋的城市——迪拜以前的照片,图中的迪拜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房屋矮小,土地板结。我请学生谈谈,如果让他们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感觉会怎样?学生们一个个叫苦连天。一个学生说“连太阳都显得无精打采了,人还怎么提得起精神!”另一个说“环境这么差,人一定会生病的!”我微笑不语,换上了两张迪拜现在的照片。刚一放上去,就听见下边一片惊叹声。“太漂亮了!”我请学生自己来描述刚才看到的情景。一个学生说“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真是景色怡人!”另一个接着说“现在的迪拜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思考:“迪拜怎么会有这样令人震惊的变化呢?”学生在下面立刻议论起来。“是树木!”一个个兴奋的声音不断高喊着。
这时,我转换了话题,换上了另一组图片——黄河新旧面貌的对比图片。原先的黄河水质较清,略带黄色;现在的黄河简直是一团巨大无比的泥浆流,汹涌而浑浊。同学们再一次震惊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许久,我的发问才打破了沉寂:“黄河又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呢?”学生们面面相觑,不得其解。我适时打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图。图中的黄土高原**裸的土地被烈日烧得块块龟裂,一道道深深的裂痕是那样悲凉而无奈。“哦,原来是这样!”学生恍然大悟,情绪一下子沉重起来。“也是因为树木,黄河才变成今天的模样啊!”有个学生轻声叹息说。
我将所有图片一起打出,学生久久注视着这六幅图片小声地议论着。看着他们凝重的眼神,感受到课堂上庄重的气氛,我知道,树木之于环境的重要性,已经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我让他们有什么观后感就大声地说出来,疑问也好,感慨也罢,有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刚才形成于学生心中的各种想法纷纷涌出。贺李森激动地说:“同样是人的行为,一个被改造成了人间天堂,一个却被毁得‘面目全非’,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学人家保护树木,多多植树造林呢?”陈琅担心地说:“黄河已经变成这样了,这都是人们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如今,沙尘暴也已经成了北方最大的自然威胁,如果再不赶快植树造林,我们的首都北京恐怕也要‘面目全非’了!”……
学生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成长,理性的火花在闪耀,一份社会责任感已在他们心中萌发,这正是新课程新教育理念的可喜收获啊!此时,我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同时也为大家的“畅谈会”作了总结:“同学们发表了这么多真知灼见,真不错!老师能看到你们关注环保问题的热情在不断高涨!是呀,看来树木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了!”
【评析】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够提出很多高质量的问题。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得到启发: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问题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事、物,就一定能提出许多问题。案例中的王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话题提出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触,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范例5-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问题产生阶段的教师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指导方法和心得体会。下面的这个例子,就是教师就如何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角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例子。后面的体会就是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形成主题时写下的指导体会。这种指导方法和心得体会,对您或许有参考价值。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聚集热点、难点及焦点引发问题
许多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缺乏思考,对一些很有意义的社会现象、生活现象无动于衷,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抓住有意义、感兴趣而又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生活难点、社会热点、区域特点进行发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聚集生活中的片段,也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好办法。当那些不被学生关注的大量信息集中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就会碰撞出火花。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学生对某一现象认识的逐步加深,其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他们的头脑里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另外,还可以将许多学生不太留意的现象展示出来,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比如报上登出一些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件,食人鱼、兰茎草、水葫芦、埃及鲶鱼等外来物种威胁本土物种,学生也许只零星地听到,并不在意,如果老师有意将这些信息集中展示给学生,就会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开发出关于外来物种调查的主题。
二、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
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英语中有些单词是缩写,衣服标牌上的S、M、L、XL是不是英语的缩写呢?是哪些单词的缩写?”这些问题是学科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有比较大的升学压力,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整合在一起,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空及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各类课程活动重复、效率比较低的问题。由此可见,关注在学科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三、引导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生成问题
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各类传统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如在体检中,学生发现很多同学的视力在高年级有所下降,问题出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近视了?近视了怎么办?近视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怎么防治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不断地从某一问题出发,提出多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将提高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像体检中产生的问题,将会成为“关于近视问题研究”这个主题的起点。
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调查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寒假里,教师了解到许多同学整天在家里看电视,于是组织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调查”。大家发现同学们看电视节目没有选择性,很多同学看电视的时间太长。于是有学生首先提出“什么样的节目对小学生的成长有利”“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最好”等问题,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同学们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四、教师可提供问题菜单给学生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基于学生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由学生提出呢?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确立主题。但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经验不足,考虑问题难免不全面,所以,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菜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由教师提供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生活进行深入观察后提出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可以套用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乏问题,缺的是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师不仅要具备这样一双慧眼,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慧眼。当然,如何将问题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收集问题、问题分类、提炼主题的能力。
【体会】
提出问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可是问题从哪里来?这也是大多数老师初上讲台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所遇到的苦恼事情。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问出千奇百怪而无从下手的问题,一时间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头疼不已。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让学生提出熟悉而又感兴趣、具体而又好研究的问题呢?
首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留心日常生活中可以提炼研究的问题。
其次,从社会热点、焦点中提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教出的学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学生,而应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所处社会环境的社会人。
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时事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