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内容 > 一问题产生阶段的教师指导(第2页)

一问题产生阶段的教师指导(第2页)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活动得以进行的关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下面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关于《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提问前的教学步骤为: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明确本次活动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观察活动:校园绿化数量及面积、校园绿化的树木花草种类、校园绿化后的保养工作、树木花草的一些细节(如枝叶、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有果实等)。

第二步,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校园绿化情况,教师从以上四个方面适时引导,并提醒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你对校园绿化情况有什么问题?你想了解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树木花草?

第三步,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写出3个问题;问题表述清晰,语句通顺。

在此教学情境中,52名学生按四条线索提出不重复的有效问题43个,问题相对具体,表述较为清晰。跟踪后期活动进程,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的关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主题研究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对较高。

(四)学生提问时的常见错误[4]

提出问题看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比较难。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相应指导,很容易犯以下错误。

1。不假思索,随意而问

有些小学生比较调皮,表现欲又强。在问题产生阶段,当老师让大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他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乱提一气。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往往流于表层、过于肤浅,不能保证问题的质量。

2。求异求新,不切实际

有些学生提问时一味求异求新,所提的问题常常脱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实际,没有可行性,很难成为同学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3。思路不清,表达含糊

有些学生由于紧张等原因,提问时常常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由于思路不清晰,在表达问题过程中,往往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清楚地把问题表达出来。

4。人云亦云,附和从众

有些学生还没有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现象和事件,或者对某些现象和事件的观察不清楚、不细致,思考问题比较肤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提问的时候,常常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五)学生提问阶段的指导要点[5]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提问能力至关重要。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对此,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1。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愿意问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不愿提问,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小学生为什么不愿提问呢?主要是因为他们怕所提的问题太幼稚,被人笑话。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使他们相信自己能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教师的鼓励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勤思考、多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多讲讲牛顿与苹果、瓦特与壶盖等故事,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同龄人的科技小发明、小创作,以此激发他们提问的欲望。

二是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高有低,对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也不应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学会倾听,同时要求大家尊重提问的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给他们表达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三是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是极大的鼓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得不到他人的响应时,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可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2。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敢于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激活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以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意加强师生沟通。

第一,教师应充分尊重、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乃至荒唐的,教师也不能挖苦或者责备,而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会。教师要及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自由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有所学校处于拆迁区,教师发现学生很关注这件事,于是及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有些拆迁户不愿意拆迁?政府的拆迁政策是什么?讨论后,学生以“关于拆迁”为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积极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问题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长此以往,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3。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多样化,越是新颖,越是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激发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主动提问。例如,太原市某学校的学生,在参观新修的街道后,感慨万千,惊叹新街道的宽敞和美丽。就在这时,教师拿出学校以前所在社区的照片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到以前这条道路上拥挤的交通、破旧的路面后,再对比现在的新街道,问题意识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以前的道路那么拥挤”“这种状况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建造我们的新街道”等等。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同学们提出了活动主题:设计未来的新街道。

4。精心指点与启发诱导,使学生善于问

培养问题意识时,不仅要鼓励学生愿意问、敢于问、刺激学生主动问,还要精心指点,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善于问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既要教会学生“于有疑处生疑”,也要教会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于发问。到底应从哪里发现问题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日常生活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所以从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可研究的问题。例如,有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石榴树开花时,所有的花都是向下开的,这是为什么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这位同学把观察到的问题提出来,引起了很多同学的研究兴趣。

(2)引导学生从调查研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调查研究中,学生可以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并从中找到研究主题。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不规范运用汉字的问题”、“不文明经商的问题”、“街上流浪狗的问题”、“交通线路不便民的问题”等。从这些问题中,学生选择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从资料查询中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有个学生在一本书中看到“山西醋全国有名”。随之她产生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山西人喜欢吃醋?山西醋的营养价值真的这样高吗?山西醋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些问题,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小论文《山西醋的种类与食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