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电子书在线阅读 > 第五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2页)

第五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第2页)

⑤人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愿意表现出来。那种对组织目标抱消极态度和抵触情绪是由于组织的压力所造成的。

(5)复杂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综合了上述各家之言,强调了人的差异以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①人是怀着不同的需要来参加工作的。有人需要在工作中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不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重任。而有人却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少的约束。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给自己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②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管理者既要相信人,又要培养人。

③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层次的划分,工作任务的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程度的大小都要从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都一样。

(6)决策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是具有选择自由、能动的行为主体。由于环境和自身条件中诸因素的制约,使人选择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但人总是通过选择达到自由的目的。

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种种人性假设试图揭示人的本性。但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和方法手段的局限性都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

人是一种有感情、理智、欲望和需要的高级动物。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环境中有各种因素能够刺激他们的欲望和需要。当人们从理智上或感情上选择了某种需要之后,他就会尽力去追求它。这时,这种需要就成为激励人的行为的动力。在环境中还有一些因素,虽然它也是客观存在,就是引不起有些人的注意,也就是未被人们所知觉。这类因素自然就起不了激励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这种需要因素已基本满足,不属于“匮乏性需要”,该人正准备追求另一种需要,所以没有反映;二是“生长性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这种因素是需要的,而现在还不迫切;三是这种需要因素同自己的价值观相违背,所以不能接受。在我们研究激励理论时,不能只研究客观因素的激励程度,还要研究被激励者是否接受它。这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价值观念、经济状况以及个性特点有关。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善于使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管理者是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和条件,把人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

行为科学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激励理论的。

(1)需要层次理论

人有许多需要,需要与需要之间又是有层次的。我们可以把需要划分为低级的、中级的和高级的。也可以按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群体中)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在地位需要的后边增添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是放在最高层次上。马斯洛还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没有满足需要的追求。一旦这种需要已经满足之后就没有动力了,也就不再是激励力量了。这时,人又会提出另一个新的需要。如果说人有许多需要都没有满足时,在一定时期内必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需要。奥尔德弗(Alderfer)是按照人的生存需要、相互交往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来划分的。三类需要之间是可以相互流动的。麦克里兰(D。Me)提出人在满足生理的需要之后,主要有三大需要,即权力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管理者利用这三类中任何一类都能激励人的行为。

(2)行为改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有积极的、健康的行为,也有消极的、破坏性行为。于是就要探讨人的行为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积极的、健康的行为应该怎么去强化它,对于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又应该如何控制它、改造它,这就需要研究一种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科学家哈克曼(Ha)和奥尔德弗研究的结果说明,凡是单调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往往引不起人们的工作兴趣,没有兴趣的工作必然会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是产生磨洋工、泡病号之类消极行为的原因之一。改造这类消极行为的办法,就是从研究工作本身的特点出发,提高工作人员自觉性、自信心和兴趣。他们提出,管理人员在布置工作时,要考虑下列五个问题:一是工作的完整性。工作人员从工作的完整性中领会到工作的意义。二是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三是工作方法的多样化。这对增强工作的兴趣有一定帮助。四是在工作过程中给工作人员较多的自主权。使工作人员有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机会。五是工作结果的反馈性。工作人员可以自我检查和看到自己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激励作用。工作人员在主动安排自己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就大大减少旷工和工人流失现象。

行为科学家海德(Heider)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我们要对人的各种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诊断。这种心理诊断方法是为了改变人的自我感觉或自我意识来达到改变人的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成功或失败都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二是本人实际能力的大小;三是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艰巨程度;四是工作环境、条件的机遇。这四种原因中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有稳定性强的因素,又有不稳定性因素。管理者在帮助工作人员分析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时,尽量改变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害怕艰苦的心理状态,突出一和四类原因的作用,降低二和三类原因的影响。这样可以增强人们的毅力和提高成功的期望。

和归因理论相近的还有挫折理论。挫折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由于环境或事业本身遇到了障碍,而工作人员本身条件不足,难以排除障碍,最后导致预定目标的失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挫折理论认为,人们遭受挫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主观原因,另一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本人生理条件和本人的愿望的矛盾;不同动机的冲突;自己的能力与期望的结果矛盾等。客观原因也是主观力量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体制中的各种弊端、工作环境的恶劣、人际关系紧张以及传统的习惯势力等。当人有挫折感之后,可能产生哪些行为呢?行为科学家把挫折后的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积极行为,另一类是消极行为。积极行为可能有三种表现形式:激发出再生力(信心更足了,失败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产生了自我张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解释,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消极行为也有三种表现形式:降低要求,改变原定目标;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对抗行为。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分析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预见挫折后可能发生的行为,通过说服、示范、发泄、调动工作或工作环境等办法,化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3)过程分析理论

过程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在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过程中完成的。只有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动机和目标,才能焕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行为科学家弗鲁姆(V。H。Vroom)构建了“期望模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弗鲁姆认为,人在行动之前,首先对自己的行为目标进行选择,对目标价值做出判断。只有当目标价值比较高时,他才努力地追求这个目标。其次,他还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获得目标价值的可能性大小。只有当目标价值高,本人又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是最高的。反之,某种目标价值对他没有吸引力,或者自己没有获得目标价值的充分把握时,都不可能激发他的积极性。从目标价值的判断、期望概率的估计直到行为的选择,这是一个过程。如何强化这三个环节是管理人员要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了。

亚当斯(J。S。Adams)提出了“公平理论”。这个理论研究人的行为是与他对公平的看法有关的。在亚当斯看来,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和所得到的报酬是否满意,不仅仅看报酬数量的多少,他还要同社会上其他的人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报酬之比和其他人的贡献与报酬之比是相同的,这个人就认为这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而实际上,人们往往认为,别人的贡献并不比自己大,而报酬却高于自己,感到这是不公平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很难用一种绝对标准来测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可分为有形贡献与无形贡献;个人贡献与群体贡献;任期内贡献与隔代贡献;实际贡献与光环效应等等。于是工龄、学历、资历、职务、社会地位都成为自己贡献的标准。这种社会贡献或相互攀比现象往往影响人的积极性。公平理论就是研究如何解决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处理好公平和激励的关系,找出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以及消除或缩小不公平感的措施。亚当斯认为,消除或缩小不公平感的办法很多。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如果贡献大、报酬少。可以采用减少工作量或增加报酬。另一种是贡献不大,而报酬偏高。可以通过增加工作量或减少报酬的办法。但都不能解决相互攀比的心理。我们要学会用公平理论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

3。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

既然人是社会的人,所以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内有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这些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着群体内每个人的行为。人不仅仅是个体人,他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人。因此,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把群体人也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群体

简单地说,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行为科学家认为,群体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群体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群体活动。他们为了研究群体的属性和特点就对群体进行了分类。

①假设群体和真实群体。假设群体是统计学意义的划分方法。他把人按照年龄阶段、性别、文化程度、籍贯、政治面貌、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的状况等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真实群体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不仅生活在正式群体之中,同时,他们也往往有着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区别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点:

③健康的群体和不健康的群体。健康和不健康主要看社会影响和自身凝聚力的程度。

(2)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同他人结成事业上的和生活上的伙伴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群体,大的如政党、宗教、大的社团、学会等,小的如小组、俱乐部。一个人可能同时参加几个群体(一般说来,正式群体只能是一个,如果允许兼职也可能是多个)。群体一旦形成,它就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行为科学家认为,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归属作用。人有一个弱点就是害怕孤独。他们总是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精神生活需要、个人才能发挥的需要、社会地位的需要。这样心里才会踏实。当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他以自己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感到自豪、有责任感和安全感。在群体获得荣誉或者受到外部压力时,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就会增强。我们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群体成员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和“忧患意识”的教育,都能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

②认同作用。人们在群体中生活,也就形成了群体意识。他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或处理问题的原则往往看法比较一致,甚至采取统一的行动。这就是认同的结果。群体一旦形成了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它又反过来影响群体中每个成员。这样每个群体成员的言行才能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赞赏、承认与同情。对于一些有才能的成员,也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群体的支持和社会的承认。在管理工作中群体的认同作用,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③支持作用。群体成员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行为准则,他的行为就得到群体的支持。因此,他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动都不是孤立的,有群体做自己强大的后盾提高了信心、勇气和力量。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4。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职务、作用不同,也就形成了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其中领导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他对群体中其他角色的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从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行为的关系、领导者的职务与领导成效的关系、领导行为类型、领导策略、领导方式等问题进行研究。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