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经验的相对缺乏使新手难以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新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才能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
3。提高任务目标水平
提高新手型教师的任务目标水平,使新手型教师认识到学习和工作的内在价值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点。引导新手型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内在价值的认识上,尽快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4。构建教师支持系统
教师在工作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危机,而教师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些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周围同事的支持。“学校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也在于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在学校内部形成合作发展的教师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来自同事的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教学经验的交流以及情感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的自主性,从而降低工作倦怠感,提高职业承诺度。
(二)熟手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1。充分认识该阶段的关键性
并不是所有的新手型教师最终都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之间必然存在着过渡的中间阶段,即熟手型教师阶段。熟手型教师阶段是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过程所必经的关键阶段,所以,对熟手型教师阶段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要保持敏感性,引起高度重视。
2。尽快走出职业倦怠
熟手型教师阶段是低职业承诺和高职业倦怠高发期。从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水平的标准差来看,大致呈现其离散程度呈倒“U”形分布一种趋势。这说明了新手型教师的离散程度较小,熟手型教师的离散程度不断增加,专家型教师的离散程度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熟手型阶段是教师成长过程的过渡期和分化期。这是一个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敏感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情绪多变、行为失控的现象,职业承诺度低而职业倦怠度高。不容忽视的是,在不同阶段,教师都可能出现职业倦怠。例如,上文提到的费斯勒将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为职业挫折阶段,倦怠大多数都会出现在本阶段;司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第三阶段为退缩生涯阶段,这一时期教师常表现出倦怠感。职业倦怠可能出现于不同阶段并有可能较为集中地出现于某个阶段,正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倦怠刻不容缓。在熟手型阶段,应重视提高熟手型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调控能力,帮助他们解决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加深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认同,形成职业的自尊和自信,促使他们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教师职业角色的自我完善,尽快走出倦怠而获得新的发展。这无疑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积极的发展过程。
3。摆脱停滞不前
熟手型教师阶段是稳定期和停滞期。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新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具备熟手型教师的特征。但只有熟练阶段教师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许多熟手型教师在这一阶段停滞下来,直至教师职业生涯结束也未成长为专家,甚至最后直接进入了职业衰退期。显而易见,熟手型教师由于已经熟悉了教学环境,习惯了已有的教学程序和思路,消耗了大量积累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因此很难在各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和突破。稳定阶段的熟手型教师是教师成长最艰难的时期,核心问题在于推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的更新。熟手型教师应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拓展知识面,强化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熟手型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专题讲座、训练项目等。再者,鼓励适当的工作轮换或担当可以发挥熟手型教师特长的短期任务,从而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和障碍。熟手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摆脱停滞。
4。把握成长为专家的关键期
熟手阶段是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关键期。熟手肯定是昨天的新手,但不一定是明天的专家。因此,熟手型教师是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阶段,教学专长能否在成熟的水平上不断得到新的提高是问题的核心。在教学专长方面,专家型教师具有主动反思、对基本教学问题的处理达到自动化、知识结构化、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等优势。因此,应围绕这些能力的获得,构建从熟手到专家型教师的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更多的专家型教师。
(三)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优势
1。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
从新手到熟手、从熟手到专家的促进模式的教师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同伴合作与支持的教师成长文化。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富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心理特质以及精神追求。在同伴合作与支持的教师成长文化氛围中,这些特质有利于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加以借鉴和学习。
2。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
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专家型教师可以将自身所具有的驾驭专业知识的能力、监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使用教学策略的能力,通过讨论、反思等途径,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从而使新手型教师少走弯路,缩短熟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时间。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可能面临职业的危机。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有关特征和主要差异。教师通过对教师发展阶段的了解,应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以积极地回应其间的变化与需求。教师教育部门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依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的放矢的帮助,使之尽快地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思考与练习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是什么?
2。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
3。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4。试分析富勒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5。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对教师教育有什么启示?
6。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征?
案例分析
2006年,无锡市声讯热线“1608992”工作组对锡山区几所小学的200多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孩子越来越难教,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近一半的教师感到较难适应教学改革,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的问题比较严重。
据了解,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年龄一半在30岁左右,其余基本在40岁以下,且女教师占了大部分。问卷从教育制度、学生情况及社会期望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在教育制度方面,约48%的教师认为教育改革无从做起。另有47%的教师认为统一教材、进度和命题使教学没有灵活性,大部分人觉得这已长久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在学生情况和人际关系方面,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学生已成为过半数小学教师的一大困扰,且该问题在大部分教师中存在已有一年以上。在社会期望上,许多教师也感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越来越高,61%的教师对社会、学校和家长们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优劣的做法很有意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有79%的小学教师表示他们的工作比较繁忙,身心很疲惫。
——摘自《江南晚报》2006-03-28
分析: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改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学生、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值也正逐步提高,不少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教起来难免感到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部分人无所适从。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