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顾明远著作 > 童心与教育编(第1页)

童心与教育编(第1页)

童心与教育编

努力办出有质量的学前教育[1]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办好学前教育,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由十七大提出的“重视”,到十八大提出的“办好”,这两个字的变化,意味着不仅仅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普及程度,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而且要办出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有质量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专门有一章谈学前教育。这一章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所以,幼儿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对幼儿进行身心健康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开发智力等方面。

《规划纲要》公布后不久,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发展学前教育的问题。会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2012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来办好学前教育

《指南》从五个方面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提出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八十七条教育建议。

《指南》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第二个特点是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第三个特点是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要尊重幼儿自己学习,要尊重他自己学习的方式,帮助他、指导他,而不是强迫他。

第四个特点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第五个特点是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如果幼儿园要求一套,家长要求另外一套,幼儿就会在矛盾当中生活,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虽然《指南》里有明确规定,但许多幼儿园仍然存在“小学化”的现状,过早地用小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活动。许多家长也要求幼儿园早一点教幼儿学识字、学数学、学外语,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幼儿教育的基本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良好的习惯为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讲卫生、懂礼貌、与小朋友合作。在幼儿时期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在幼儿阶段非常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学的知识越多越好,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也不等于一切。比如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一定能接受,但年龄大一点时自然就会接受了。所以,有些知识并不是学得越早越好,一定要注意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现在的父母唯恐亏待孩子,因此过度地增加孩子营养,反而影响孩子的健康。肥胖孩子主要是由于吃得不健康、营养过剩引起的。过早地让孩子学这学那,扼杀孩子玩的天性,容易造成孩子教育上的营养不良,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一个孩子应该学什么》。这个报告对儿童从0~18岁提出了七个维度的要求: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和认知;数学和数字;科学和技术。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教师是办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办好幼儿园的关键。幼儿园老师要认识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幼儿园老师的职责。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是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事业。国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我的教育信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老师育人在精细处;孩子成长在活动中。教师能做到这些,学前教育质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幼儿园老师要热爱每一个孩子。幼儿园老师不能对孩子有偏爱,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因为每个孩子未来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他们都能成才。幼儿有丰富、细腻的感情。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感情,不能轻易伤害他。一个学生告诉我,几年前她带女儿第一次去幼儿园,看到一个老师走过来,孩子们都拥上去,去拉她、去亲她。她女儿也想过去和这位老师亲热,但没有挤进去。忽然,有一位青年老师过来了,她女儿就扑上去要跟这位老师亲热,结果这位老师没有理她,匆匆离去。她女儿回来以后非常伤心,说再也不上幼儿园了。其实,这位青年老师可能也不是故意的,但确实伤害了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就好像幼苗一样,我们不能伤害他们,要时时注意保护他们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我经常讲两句话,一句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句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幼儿园老师要善于组织孩子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玩耍中成长。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认识与同伴的关系,养成合作的精神。这样,一个孩子就逐渐地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从舌尖上的传统想到从小培养良好习惯[2]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台不断在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我国确实是美食大国,全国有八大菜系,如粤菜、川菜、湘菜、鲁菜、苏菜、浙菜,等等,《走遍中国》栏目里还介绍许多少数民族的美食,看了真是垂涎欲滴。但是恐怕最爱吃的还是家乡菜。特别是人到老年总想着吃到小时候吃过的东西,总是觉得妈妈做的饭菜最好吃。所以我说,传统最容易巩固在舌尖上。也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最不易丢失。这使我想到,为什么幼儿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养成教育,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我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本侵略军,逃到农村,小学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知道农民的疾苦。我的母亲也经常教育我,一是不能浪费粮食,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饭粒掉在地上应该捡起来吃掉;二是打碎的玻璃杯子瓶子一定要捡干净,否则会扎伤赤脚的农民。从小养成了这个习惯,至今看到浪费就从心底里不舒服,同时也养成了同情心,凡事总要为别人想一想。看来这都是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一种信念。

什么叫习惯?心理学上的界定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若受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感(《教育大辞典》第5卷第256页)。可见,习惯的特征一是自动化行为;二是不易改变;三是受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感。良好的习惯是这样,不良的习惯也是这样。我们常常把习惯看成一种个人小节,不太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其实习惯养成以后,就会变成一种信念、一种自动化行为。一个人的道德信念也是这样养成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讲“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也能遵守道德规则。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要通过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的。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这其实是很普通的常识,无须多少理论来论述。

但是,现在不少父母缺少这个常识,不知道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于是小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这种不良习惯伴随他(她)一生,能有幸福的生活吗?举几个父母育儿的误区。

误区之一,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很小就让他(她)读书识字,但很少关心他(她)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概由父母包办。结果孩子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误区之二,认为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好,现在牺牲了幸福的童年,将来能有幸福的一生。结果知识可能学多了,但养成孤僻的性格,缺乏健全人格,不知道关心别人,不会与别人交往共处,成了书呆子。

误区之三,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此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和思想。有个例子,孩子要吃大虾,妈妈买了15只虾,孩子吃了14只,剩下1只妈妈吃了。孩子就大吵大闹起来,说:“这是你给我买的,怎么你给吃掉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关心别人吗?当前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养成孩子唯我独尊、妒忌别人的不良习惯。

误区之四,家长护短。小时候与同伴玩耍时总难免会磕磕碰碰,甚至打起来。我们小时候,父母总是先责怪自己的孩子。现在许多家长却是帮着自己的孩子与对方吵架,养成孩子唯我独尊、有恃无恐的思想。不少富二代为什么老在外面闹事闯祸,就是父母管教不够的必然结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