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电子版 > 第三 德育方法(第2页)

第三 德育方法(第2页)

教室里一片安静。华伦太太说话的语气不愠不火,但充满了关怀和敏感性。

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蒂姆和杰克取笑布赖恩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

杰克马上应道:“我不是想伤害他呀!”

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布赖恩的立场上看问题,杰夫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珍尼特提出了“公平”问题:“那不公平——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么快,而布赖恩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

这是一场没有答案的情感性讨论。第二天,布赖恩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时,布赖恩和大家一起打球,三次安全上垒。日子一天天过去,取笑人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

资料来源: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1~172。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一种德育方法。该法的特点表现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陶冶法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等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无言之教”。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教学法”也属于陶冶教育方法。当前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的关怀模式,都是情感陶冶法在道德教育上的出色运用。一般来说,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化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和冶性两个作用机制的统一。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一般包括三种途径,即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教师的师爱是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和期望来对学生进行陶冶。环境陶冶是教师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创设一种教育情境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进行陶冶,包括美化的校容、优良的校风和班风、美化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风。艺术陶冶是指运用文艺的教育作用进行陶冶。积极健康的艺术熏陶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劝善惩恶”的熏染教育。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其基本要求有:①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教育作用渗透其中而非显性的存在。②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热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

情感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短处在于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

(三)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以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从而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行为训练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在组织学生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应使参与实践活动与提高道德认识、组织情感体验相结合,将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实施教育规范相结合,坚持教育训练和预防、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

行为训练法包括道德实践和奖励与惩罚两种方式。

1。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指通过实际锻炼的方式,以巩固道德观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发展学生实际道德能力等为最终目的的方法。道德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有:模拟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规范训练等。

模拟活动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情境中通过模拟的道德生活去体验道德价值和道德实践的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一种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道德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巩固道德认知、练习道德策略,既包括个体完成集体交给的特定任务,也包括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特定的道德实践活动。

日常规范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应养成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经常性的行为训练,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日常规范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常规、卫生常规、饭厅常规、礼貌常规和图书馆、阅览室规则等。一方面,规范的制定要有民主程序,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并不是异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规范训练既然是日常的,就必须建立公平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长期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通过奖励和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奖励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的奖励;惩罚既包括一般的批评,也包括较严重的处分。

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学生正确认识与行为的肯定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动机,改善教育活动的氛围。但奖励也可能导致负面的教育效果,所以使用奖励法要做到: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④无论何种形式的奖励,本质上都应是精神上的鼓励。⑤奖励应当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惩罚法在正确运用时同样具有教育性。要正确运用惩罚法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是:①注意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②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随意的惩罚。③惩罚的灵活性。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而应结合学生的特点。④注意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⑤适合公开处罚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扩大惩罚的教育面。

(四)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示范不仅影响学生行为,让学生去效仿榜样,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也会产生极强烈的影响。榜样示范法有家长和教师的示范、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以及优秀学生典型等多种方式。

(1)家长和教师的示范。家长和教师的人格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品德影响很大。教师是学生的师表,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产生更大影响。许多学生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深受父母或教师的影响。所以,在品德培养方面,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

(2)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英雄模范人物是学生品德教育中最崇高最理想的榜样。他们的高尚情操、高大形象、典型事迹对学生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典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坚定的道德信念、远大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优秀学生典型。优秀学生典型就生活在学生的群体中,是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榜样。他们年龄相近,经历基本相同,环境影响也大同小异,这些优秀学生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情感、好行为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和信服,也易于被模仿和学习,因此是教育学生最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榜样。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当注意:①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增强学习的自觉性。②引导学生区别对待榜样示范和偶像示范。榜样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优秀品德才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和道德示范的内容。有无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的参与是区分两种示范类型的标尺。③引导学生对榜样进行分析,对照自己,找出差距,学习榜样的优良思想品质。④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榜样与自己的品德认识、情感和行为联系起来,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五)修养指导法

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其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德育方法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学生在一定教育条件影响下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按照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主动接受社会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行动。

运用修养指导法的要求有:

(1)学生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培养。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建构,如果学生缺乏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那么任何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都无法让学生真正接受。因此,德育要着重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动机,使在德育过程中内因真正起作用。

(2)指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只有学生的道德认识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刻,行动才更坚决。德育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形成有意义的积极情感体验,推动个人修养。这些情感体验包括自尊心、同情心、责任感和羞耻感等,能够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良好基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