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如何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 一学习的过程(第2页)

一学习的过程(第2页)

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小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的接受能力可能比较弱,采用直观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在“摆一摆”环节中,如图2-1所示,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拿出8根小棒,并分成两堆。总共有四种分法:1根和7根,2根和6根,3根和5根,4根和4根。教师让学生找出其中比较独特的分法,显然是4根和4根的分法,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每堆4根,这就是除法,学生初步感知到: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图2-1“摆一摆”实物活动

同学们还可以在一体机上将足球移动进下面的方盒中,如图2-2所示。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生媒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平均分,从而理解了除法的概念。

图2-2“放一放”练习

案例:获得理解——“四则混合运算规定”

理解的获得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法则的实际含义,并达到理性的认识。它既是知识感知的升华,又是知识保持和应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理解就没有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到运算的顺序时,学生要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通常并不理解这一规则。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买文具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告知学生一盒水彩笔18元,一盒钢笔有10支,一共80元,买一盒水彩笔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要先算出一支钢笔的价钱,再用一盒水彩笔的价钱减去一支钢笔的价钱才能得到答案,用数学公式表达就是:18-80÷10,如图2-3所示。这时教师再讲解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学生就容易理解规则的含义了,也就更容易记住规则了。

图2-3四则混合运算

案例:知识的运用——“概率的计算”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通过知识的应用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促进知识的迁移,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讲解概率的简单计算时,为了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使知识得以应用,教师设计了“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软件,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真实例子,将新知识“概率的计算”与现实生活中“商场的转盘活动”结合起来,如图2-4所示。

图2-4概率的计算

图2-5抽奖转盘

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并记录中奖的概率,教师制作了一个转盘抽奖游戏,请多个同学参加这个游戏,每位同学点击的次数都一样(点击图2-5中的“开始”抽奖),并且记录指针所落的区域和中奖的情况。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每位同学中奖的概率,并大胆猜想顾客中奖的可能性。带着疑问,师生一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再计算出答案,验证同学们的猜想,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做到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场景相联系,让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中奖信息或抽奖活动背后的数据原理,从而理智和科学地对待这些活动。

拓展阅读

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依据活动理论,对活动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一切活动的结构都是环状的,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内导作用;(2)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3)借助返回联系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映象。

人的学习过程的结构,也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定向环节(“感受环节”或“输入系统”);(2)行动环节(“运动环节”或“输出系统”);(3)反馈环节(“返回系统”或“回归式内导系统”)。

定向环节的活动开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主体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的一系列反应动作。这些动作的结果包括揭示刺激本身的特性及其意义与作用,认知新的环境,建立调节行为定向映象,解决行动的定向问题。这一环节对于刺激和行为之间的联系来说,起着中介作用,它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行动环节是紧接定向环节的动作而来的,它是在定向映象的调节支配下发生的。行动环节的作用主要是把新环境的定向付诸实施,对动作的对象施加影响。因此,有人称它为动作的“工作部分”。

反馈环节指的是执行环节动作结果的回归式内导系统。这种回归式内导系统的作用在于对行动结果进行检验、调节和认可。所以,反馈环节的功能主要是校正行动。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两种反馈信息:一种来自有机体的效应器官活动所发生的动觉刺激,这可以称为内反馈信息;另一种来自效应器官活动所引起的种种现实变化,这可以称为外反馈信息。无论是内反馈信息还是外反馈信息,对行动都可以起检验、核对和调节的作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