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 > 第十一章 规则 合规守信畅行未来的通行证(第2页)

第十一章 规则 合规守信畅行未来的通行证(第2页)

什么是具体的规矩?起床后要把被子叠起来放在左边床头、把床单捋平整,饭后要把碗筷勺子等全部餐具放进洗碗池,这是具体;午睡起床后要收拾床铺,饭后要收拾碗筷,这就过于简单笼统,孩子依旧不知道要怎么操作。

一位妈妈的吐槽:前段时间,孩子告诉我说,他的朋友平时做完作业都可以看电视。我后面和他商量,在保证成绩不下降的情况下,周一到周四,可以选择2天看电视、2天运动,当然看电视的时间在晚上8点以前,超过8点不许看。结果,看电视那两天表现确实不错,我检查作业的时候,他会去洗饭盒、水壶等;但是到运动的那两天,8点以前都还在磨蹭,书本满地都是,还没洗饭盒。我一生气,就取消了他晚上8点以前可以看电视的规矩。结果到现在孩子都是每天回来就写作业,但是会磨蹭到晚上9点半才上床睡觉。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在看电视那天和运动那天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很显然,因为看电视是孩子渴望的,运动是他讨厌的,而规矩中只规定了看电视那天的要求,没有规定运动那天的要求,更没有把运动和看电视挂钩,这样一来,孩子就势必会钻规矩的空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执行。这就是典型的规矩内容不够完整,与规矩相关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到,没有全面挂钩,导致孩子有空可钻。

除此之外,很多父母常犯的另一个错误是,给孩子制定了各种规矩,比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假如孩子做到了有什么鼓励,没做到该如何提醒、有什么惩罚,这叫有目标没监管、没考核,同样也是不完整的。缺乏了监管与考核,规矩对孩子的吸引力和约束力自然都会大幅降低,所以当孩子不执行规矩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

所以上面案例中的规矩就可以改成:在保证成绩不下降的情况下,周一到周四,可以选择2天看电视、2天运动,看电视的时间在8点以前;并且在不看电视的几天里,也要同样保证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运动、收拾好个人物品、按时上床睡觉。如果没有做到,则取消看电视的权利;如果连续三个月做到,就可以享受某某鼓励或奖励。

要注意的是,规矩的激励措施要以鼓励和奖励等正激励为主,批评和惩罚等负激励为辅,尤其忌用体罚。正激励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其他非物质奖励为辅,切忌过度依赖单纯的物质奖励。

比如,给孩子授予一项“卫生小达人”“家务小能手”之类的荣誉称号,并举办一个家庭的颁奖仪式,送上你自制的荣誉证书或者奖杯,这就是精神鼓励;陪孩子去一趟他喜欢的游乐园、看一场电影,这就是非物质奖励。这些都比奖励孩子一个新玩具、一件新衣服、一顿大餐等要好得多。你还可以奖励给孩子一项“特权”,比如让他当一天家庭的“指挥者”,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要求,大可满足配合他。

惩罚的方式也要尽量人性化一点,比如取消某次外出游玩、取消某个权利等,或者是有些孩子愿意承担的事情,可以尝试让他自己提出建议。像在我家,惩罚的常见方式就是取消看动画片的权利,以及零食加餐的权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注意逐步减少直至取消任何刻意的奖励与惩罚,保留常规的精神鼓励与合理批评即可,避免让孩子过度依赖外界刺激的外驱力,影响孩子自主内驱力的发展,导致“不奖励不作为、小奖励懒作为”的恶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自律性与自控力。

4。规矩说辞要正面

孩子往往多少都有点叛逆心,对那些“不可以、不行”之类的否定性规矩往往容易反感,所以,在表达和描述规矩时,说辞要注意尽量使用正面语言,比如“吃饭以前要洗手”而不是“不洗手不准吃饭”,“按时完成任务每次可以奖励一个小星星”而不是“拖拖拉拉就没有小星星奖励”。

多用“可以、能、行”这些肯定性的正面词语,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享受到的权利还是挺多的,这个规矩听起来也没那么苛刻和不近人情。

三板斧:如何执行规矩

1。执行规矩要公平,父母与孩子都要严格自律

规矩一旦制定,不光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父母自身也要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出现双重标准,否则,“家长”这个角色的权威一落千丈,想再让孩子好好执行规矩就难上加难了。

比如上文看电视的案例,妈妈在出现问题后,不是去和孩子沟通完善规矩,而是凭一时之气直接取消了规矩,这么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反正规矩都是你们说了算,你说怎样就怎样,你说取消就取消!既然你说话不算话,我也可以不遵守!

过马路的规则相信一般人都懂,但很多人其实至少有两套规则,车多时就按红绿灯规则来,车少或者没车时就按自己的意志来。那些明明路上没车还在傻乎乎地等着绿灯亮的人,甚至可能还会被旁人默默地鄙视和嘲笑脑子不好使。

如果你今天带着孩子遵守红绿灯规则,明天带着孩子趁着没车就直接闯红灯,孩子的脑袋就会被你弄晕,不知道到底要遵守哪套规则,到底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如果孩子大点,也学会了你这样的“双标”,不要以为那是成熟,那恰恰是更大的麻烦!因为“双标”的人表面上懂得规则,实际上,他们内心是没有规则意识的,自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信用,一旦有机可乘,他们就会突破规则的束缚,甚至触碰道德与法律的底线。

2。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孩子逐步适应规矩

规矩的数量不要太多,每件事情对应的规矩不宜超过3条,否则孩子是记不住的,也容易让孩子感觉束手束脚。

另外,规矩的执行不要操之过急,要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可以先从简单的生活常规做起,比如吃饭前要先洗手,再到吃饭时要一口菜一口饭、不可喧哗吵闹,再到吃完要收拾餐具等。生活常规做好了,再逐步过渡到游戏运动的规矩、人际交往的规矩、上学的规矩等。

3。温柔而坚定地执行规矩

当孩子违反规矩时,要用严肃的口吻、温和的态度,拒绝和纠正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孩子被约束了难免会有不高兴的行为,比如哭闹,这都很正常。你可以适当安抚他,理解接纳他的情绪,耐心地告诉他原因,但一定要坚守规矩毫不放松。

比如孩子吃完一份零食之后要求你再给一份,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想再吃一点,但是我们之前已经说好,每次只能吃一份,我相信你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然后,不批评也不发火,温柔安静地陪着他就好。孩子天生善于察言观色,一旦他确信自己的眼泪和折腾都无法打动你,他自然就会乖乖地放弃过分的要求。

切记,不要用暴力方式逼迫孩子接受规矩,比如大声呵斥、指责甚至打人之类。否则,孩子即使表面上服从了,但内心是反规矩的,这比不守规矩还危险,他可能暂时在你面前听话,但一旦离开你的视线就可能违反规矩,长大后更可能会直接挑战规则。

4。合理提醒,及时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

在规矩养成中,孩子会有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他可能会出现遗忘、行为反复等。面对这类情况,父母要学会巧妙合理地提醒孩子,帮助他想起规矩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更不能因此而随便给孩子贴上“调皮捣蛋、坏孩子”之类的标签。

提醒孩子时,记得要跟孩子面对面,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脸上,然后呼唤他的名字,跟孩子进行眼神交流,这样就会有一种约定感,你说起话来更有说服力。注意不要用问句,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不是“你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孩子可能会理解为“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你也可以用我前面分享过的“暗号”法,比如,收拾玩具的暗号可以是“送回家”。暗号是一种更为委婉和尊重的提醒,会减少孩子的抵触和叛逆情绪,让孩子更乐于执行规矩。

在改用电脑看动画片之前,女儿是用电视机看动画片的,因此,关于看动画片的规矩,我跟女儿有约定,每次看完她自己要负责把遥控器送回抽屉、关掉电视机电源。偶尔她忘记收遥控器,我通常不会直接提醒她“去把遥控器收起来”,而是当着她的面故意把遥控器拿起来一声叹息:“哦,可怜的遥控器,你又找不到家了吗?”然后看着她,她就会立即明白,马上跑过来从我手里拿走遥控器,放回对应的抽屉。如果看到电视机还在待机状态没关电源,我会当着她的面轻轻拍拍电视机,不用我说一个字,她通常就会很快反应过来,立即跑过去关掉电源。

当孩子不听提醒时,你要清楚地告诉他后果是什么。比如:不把玩具“送回家”,玩具们躺在地上就会感冒的,它们会哭的,它们以后就不愿意和你玩了;或者是:不收拾好玩具,下次再玩的时候你就找不到它们了,那该多难受啊。当然,你也可以适当提起你们之前约定的相关激励措施。

注意,一定不要随便吓唬孩子,比如“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以后再也不准玩玩具了”,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且,通过恐吓得到的顺从只是暂时的,一旦孩子长大,知道那些恐吓都是假的,那你就等着孩子的叛逆吧!要让孩子真正懂得道理而守规矩,而不是因为被恐吓而守规矩。

只要孩子遵守了规矩,你就要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体会到遵守规矩的快乐和成就感,他自然就会越来越乐意遵守规矩。

注意,无论是提醒,还是鼓励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一定要趁热打铁。年幼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差,过了这个点你再说起这个事情,孩子可能早就忘记了;年长一点的孩子,就算还记得,但早已时过境迁,效果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总之,父母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生活规律、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和睦相处。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慢慢渗透进孩子的生命。在和谐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充满爱的、温暖的、善良的,这样的孩子,自然会更有规则意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