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工作轮换是工作设计的常见形式之一,进行工作轮换必须掌握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了解工作轮换的内涵。工作轮换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例如,分别在人力资源部从事“薪酬专员”和“招聘专员”工作的员工,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一次工作轮换,从而了解这两项工作的不同特点和工作方式。工作轮换并不改变工作设计本身,而只是使员工定期从一个职务转到另一个职务。这样,员工就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员工到一个新的职位,往往有新鲜感,能激励员工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要发挥工作轮换的优点。工作轮换的优势在于能使员工更容易对工作保持兴趣,并能激发更多兴趣。对工作的**激发了,便有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个人能力也因此得到发展。从而,工作轮换为员工规划出一个用个人的行为适应总体工作流程的前景,方便员工增加对自己的最终成果的认识,使员工从原先只能做一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转变为能做多项工作的多面手,以便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第三,尽量避免工作轮换的局限性。工作轮换只限于少部分人的工作轮换,大多数的工作是无法进行轮换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找到双方正好都能适合对方职务资格的员工太难了。所以工作轮换要注意避免由于其局限性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因人而换,而不能盲目地乱换。而且,轮换后由于需要熟悉工作,可能前期会使职务效率降低。在工作轮换中,要注意控制好,不能让短期的职务效率过分的低下。
总的来说,工作轮换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较为有效的工作设计方法,人力资源经理须认真地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
6。4。2考察法
1。基本概念
考察法也被称为“实地考察法”,是以直接观察为特点的了解社会实践的一项培训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往往和培训的目的明确相关,考察培训法也不例外。在培训中,考察通常配合某一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使学员在课堂讲授的前提下能够得到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经济管理课程的培训可以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组织学员到经济管理部门、工厂或企业去参观访问,让学员实地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参观的同时对学员进行讲解,把课堂搬到企业的现场去,这样往往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经验表明,考察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公司机构等大多数团体。
2。实施要点
考察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培训活动,需要有相应的条件予以保证,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继而影响培训效果。要想使用好考察法,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要明确考察的目的。一般在培训中,考察通常配合某一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考察的目的应该和培训的目的做到合拍,而非为了考察而去考察。要让学员在考察的过程当中获得课堂教学上所无法体验到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在考察的现场理论结合实际,把考察作为课堂知识的深化。又比如,派员工到相同性质的公司去吸取经验等。不过,不能主次不分,要避免借考察的名义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各地经验表明,无目的或随意性的考察,不仅浪费时间和经费,也不会收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因此,参观访问需要依据教学目的科学地进行组织。
第二,要恰当地选择对象。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培训作用。但是,由于培训中的参观访问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受时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所以需要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对象,才能收到比较明显的培训效果。经验表明,经过比较后所确定的基层单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没有经过系统比较分析,往往不能收到应得的效果,甚至收不到利益。
第三,要及时地指导。考察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不是简单盲目的参观。考察前要向员工讲明此次考察的目的、意义以及考察中所须注意的事项;进行过程中也要请被考察单位人员作些必要的说明或注解;最重要的是,结束后一定要及时地组织大家整理资料、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发挥考察的目的。
第四,评价考察的结果。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做得不好,会极大地影响考察的效果。由于个人的观察、感知能力方面的客观差异性因素,对被考察的单位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为了加深或提高对客观事物及人物的认识,考察结束后,最好组织学员自由交换意见,鼓励大家提出问题,畅谈看法,分享收获,并请被考察单位有关人员或专家给予解答。也可组织学员座谈讨论以强化考察的效果,达到考察效益的最大化。
3。特点与适用范围
考察法是以直接观察为特点的了解社会实践的一项培训方法。它有多种学习方式,主要以视、听、记为主,其他方面为辅。考察法一般是从生动、具体的实践对象中入手,从中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实际知识,强化自己的技能,并接受形象化的启迪和教育。它对培养观察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经费和课时所限,考察应以就地就近为宜。不可偏离培训目的,或不考虑条件的可能性,勉强组织考察。那种“游览式”的考察是不宜提倡的。
6。4。3工作指导法
1。基本概念
工作指导法又称教练法、实习法。这种方法由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或直接主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该指导者负责的任务就是教会受训者如何做、如何做好,并对受训者进行激励。
工作指导的优点是应用广泛,可用于基层生产工人,如让受训者通过观察指导者的工作和实际操作,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同时也可以用于各级管理人员培训,让受训者与现任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后者负责对受训者进行指导,一旦现任管理人员因退休、提升、调动等种种原因离开岗位时,已经训练有素的受训者便可立即顶替,如用设立助理职务来培养和开发企业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
2。实施要点
工作指导法并不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也需要注意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同时要注意工作的原则及技巧,避免、防止问题和错误的发生。
在工作中,员工可以通过向同事或是指导者学习来获得技能的提高。这些指导者和没有经验的员工一起工作,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熟悉强化工作的技能,以期望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自己的技能。而这些指导者通常是在企业中属于领导地位比较高的人,但一般不会是受训者的直接上司。指导的目的是以集中、有效的方式提高技能,从而形成有效的领导实践,并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尝试错误。据研究表明,在美国,大约有20%的规模小于500人的公司有正式的指导程序。这些企业使用这种程序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新管理者的社会化、为潜力高的领导作好发展准备、为少数民族和妇女提供领导职位等。
3。特点与适用范围
在工作指导中,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可以相互促进自己的能力,而显而易见的是被指导者收获较多。一般来说,指导者对被指导者有三方面的作用。
首先,指导者为被指导者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它使被指导者放松心情,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讨论关于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使得被指导者面对困难时,能得到指导者的帮助且并不丧失信心。一个充满信心的工作者,往往能发挥更大的潜力来做好其当前职位上的工作,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绩效。
其次,指导者并不是简单传授技能就可以了,还要向被指导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反馈,说明怎样学习才能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绩效。指导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指导者和被指导者的双向沟通能够使被指导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最后,为了激励被指导者,指导者可以给予被指导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增加他们同高级主管之间的接触机会,以此帮助被指导者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指导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指导者在指导别人的同时,往往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因而得到发展;而被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得到许多对其自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的知识。有研究表明,将那些偏爱指导并具备特定技能的人安排在指导工作中,会给公司和个人带来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