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兴趣迁移的规律。兴趣同动机一样也可以发生迁移,即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对彼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别种事物或活动的兴趣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个贪玩、学习毫无兴趣的学习者,就不要消极地限制他贪玩的一面,而完全可以引导他把玩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兴趣。
2。5。4情感
1。情感的含义
情感,就是由一定客观事物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波动性与感染性。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情感总称为学习情感。
2。学习情感的主要规律
(1)情感与认识相互制约。一方面,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另一方面,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又会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一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方面的造诣,是与他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分不开的。
(2)情感的质和量与需要和期望相互依存。需要决定情感的性质,期望决定情感的数量(强度、幅度)等。可用公式表示:情感=需要×期望。
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凡是与需要相符合、能使它得到满足的事物,人们就会产生肯定、积极的情感,如满意、愉快、喜爱等;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消极的情感,如不满意、哀伤、厌恶等。同时,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若对满足此种需要的可能性估计过高,即期望值太大,结果未能获得满足,就会感到无比的烦恼与不满意;如果期望值恰当,结果如愿以偿,就会感到相当的愉悦与满意。在学习中,就应当培养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以及调整其对学习的期望值。
2。5。5意志
1。意志的含义
意志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目的性和调控性的表现。换言之,人的意志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对自己的内外活动实行调节和控制。
2。学习意志的主要规律
(1)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人的意志总是在一定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行动。在有明确目的并与克服一定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中,总有意志参与;而没有意志参与的行动,它虽有目的,但却没有任何困难要求克服。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它需要意志的积极参与,这样,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的,并能克服妨害学习的种种困难与障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习又是锻炼人们意志的最好方式。据此,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克服困难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千万不要错过,更不要逃避艰苦的脑力劳动。
(2)意志与认识相互制约。认识指导意志,意志主导认识。一般来说,人的意志总是在认识的指引下展开的。意志的目的性与认识有关。认识愈清楚,则目的愈明确;离开了认识,就很难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支配、调节认识活动。在很多的情况下,认识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往往要求人们有坚强的意志参与,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而困难重重的认识活动的。
所以,在学习中,学习者就应当提高认识,以指导其意志活动。同时,也必须培养意志,以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克服消极认识。这样,即可使意志与认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3)意志与情感相互制约。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控情感。一方面,高尚、稳定、强烈的情感,特别是道德感、理智感与审美感,是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而种种低级、动摇、委靡的情感,则是一个人意志活动的障碍。另一方面,意志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之后,它又会反过来调节和控制情感。意志越坚强,就越能使积极的情感持续下去,越能使消极的情感得到克制,反之,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就会成为情感的奴隶。
因此,学习者应该培养健康的情感,以激励形成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以维持其积极的情感,克服其消极的情感。这样,就可发挥意志与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4)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大小、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意志越坚强,就越能克服更多更大的困难,反之,意志如果软弱,就只能克服较少较小的困难,甚至于不能克服任何困难。同样,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则意志越会锻炼得更坚强,反之,克服的困难越少越小,则意志越会变得更软弱。
这条规律的启示是:学习中,学习困难要有一定的限度,必须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完成的,这样,就可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学习进取的信心与学习成功的喜悦。如果学习者经过一次次地努力,总是克服不了学习困难,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丧失对学习成功的信心,从而削弱其意志。
2。5。6态度
1。态度的含义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习得的并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反应倾向。一般认为,它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者组成的互相关联的统一体。
(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认知不仅包括对某人某事之所知,还包括对某人某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心理学家常用“一致性需要”的理论来解释态度认知成分的产生。所谓的“一致性需要”,就是假设个体总是保持自己在思想、信仰、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或不协调的情况时,个体就会力求获得一致,此时,态度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常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如喜欢与讨厌、尊敬与轻蔑等。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变化中伴随着情绪的变化。
(3)行为倾向成分。即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意向与需要的关系很密切。
2。学习态度的作用
由态度的定义可知,学习态度就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接受别人的示范、指导、劝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习态度的认知功能。学习态度为学习者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它能使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
(2)学习态度的满足功能。学习者的某种态度决定了自身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学习内容将会带来满足感,相反,则只能引起失望或不满。
(3)学习态度的动机功能。这一功能将会驱使学习者趋向或逃离某些学习。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的发展会引起学习态度的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一样,对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则会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一个学习者若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说他对学习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愉悦心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各种其他分心的事情时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或目标。而一个具有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者就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会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态度,而不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学习无法给他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成效,而且直接关系学习者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