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用语言引领幼儿的有意注意。在教学与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常常能帮助幼儿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例如,在带幼儿参观百货商店时,一进门,琳琅满目的商品立即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这时幼儿的注意是无意的不自觉的。此时,老师可以及时响亮地带头问:“售货员叔叔、阿姨好!”幼儿的注意就会马上随着老师的问好声而转到了售货员身上。接着老师再围绕售货员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售货员叔叔、阿姨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把东西卖给顾客的?”“顾客走时,售货员叔叔、阿姨说什么?”老师的语言引导着幼儿有目的地去看去听,幼儿的注意力也就牢牢地集中在他所进行的活动上。由此可见,幼儿有意注意的形成与老师的言语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三)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
从注意的品质上看,幼儿的注意品质整体水平较低,但随年龄增长,注意的品质不断提高。注意的基本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四个方面。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把握的注意对象数量越多,注意的范围越大。如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幼儿注意的范围较小。即幼儿在同一瞬间能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较少。这主要与幼儿年龄特征有关。幼儿年龄较小,接触事物不多,知识经验较少,在较短时间内很难把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信息组块,因此,幼儿的注意范围较小。
也有研究表明,注意范围的大小还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排列有规律、颜色相同、大小一致、各对象之间有一定联系且能形成整体,这时儿童的注意范围就大些,反之就小些。例如,10个圆点胡乱分布则不易把握,如果5个为一组排成两排,就很容易被注意到。
据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为扩大幼儿注意范围,应采取的策略是:
第一,尽可能地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第二,提出的任务要明确、具体,且一次不能同时提太多的任务,以免影响幼儿的注意范围。如出示一幅故事图画,可根据故事内容有顺序地提出问题,可以先问图上有谁,当幼儿完成了这一任务后,再提出他们都在干什么等。
第三,呈现的教具应有次序、不能太多,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具的排列要有规律。如让幼儿看图片或挂图时,不能一开始就把所有图片或挂图全部摆放出来。这样做不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影响教学效果。
第四,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内和易于理解的。这样,幼儿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把注意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扩大幼儿的注意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例如,上课时,学生若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听、看或记等,说明他的注意是稳定的。与之相反的是注意分散(又叫分心),即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在该注意的对象上。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始终指向同一个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可以变换,但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特别容易分散,但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幼儿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活动内容(注意对象)是否新颖、生动、形象;活动方式是否适宜且有趣(是不是多样化、游戏化、能不能动手操作);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具有吸引力;幼儿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等。
据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为维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动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水平;注意的对象要新颖、生动、形象。
第二,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即要多样化、游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具有吸引力,不能平铺直叙,过于单调。
第四,组织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幼儿年龄段来安排上课和活动的时间。
此外,还要注意幼儿的身体状况。一般情况下,幼儿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动的积极性高且注意稳定。反之,如果幼儿情绪不佳、身体不适或疲劳时,注意就难以稳定而出现分心现象。
3。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不同。虽然它们都是变换注意对象,但前者是积极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变换,而后者则是消极被动的,是幼儿无意中受无关刺激的干扰,从而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它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
幼儿注意转移的速度较慢,不够灵活,即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新的任务和活动的需要,及时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也就是说不能快速地将注意集中到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如刚上完音乐课,接着上计算课,幼儿就很难将注意马上转移到计算中来。
研究表明,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依赖于前后进行的两种活动的性质以及幼儿对它们的态度。如果前一种活动,注意的紧张度高或者主体对前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注意转移就困难且缓慢,反之,就容易且快。例如,一位老师拿出一个非常逼真的桃子,让幼儿说说“这个桃子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对这个假桃子非常感兴趣,不停地说着什么。老师紧接着又拿出一个苹果,并提出同样的问题,但很多幼儿根本没有注意老师出示的第二个教具,还是在讨论桃子是真是假。由此可见,幼儿因为被前面的内容吸引而长时间地受到影响,注意难以迅速转移到新的活动上去。所以,孩子正在玩有趣的游戏时,不要要求他立刻来学习;让他学习前,也不要让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
为加快幼儿注意转移的速度,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做到: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前后进行的两种活动之间最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给幼儿一点注意转移的准备时间;把幼儿更感兴趣的、强度较大的活动安排在后面;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后一种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尽快吸引到新的活动中来。
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良好的注意习惯有利于提高幼儿注意转移速度,要培养幼儿把注意集中到要做的事情上的良好习惯。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如边弹边唱边观察,边听边记等。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联系,或者这几种活动中某些活动已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否则,注意分配是难以完成甚至是不可能的。
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较差且年龄越小越突出,即在同一时间内很难将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中,他们常常是顾此失彼。例如,站队时顾了前后就顾不了左右;学习歌表演时,顾了动作忘了歌词,反之亦然。这主要是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是否熟练有关。如果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注意分配较好,反之则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逐渐提高。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3岁的孩子,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如在游戏中,3岁的幼儿常常只注意玩自己的玩具,如果看别人玩,自己的活动就停止了;到了4岁,就可以和别人一起玩;5~6岁的孩子,既能注意自己的活动,又能注意其他幼儿的活动情况。
为提高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及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动作或活动的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使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