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蒋先玲 > 第4章 商业银行(第1页)

第4章 商业银行(第1页)

第4章商业银行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

·了解商业银行的类型及组织制度。

·熟悉商业银行的业务。

·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了解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熟悉金融创新的概念、动因、内容及发展趋势。

本章提要

商业银行是最早出现的银行,它在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并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向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经营原则,追求“三性”的统一。本章将全面介绍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分析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各类业务,阐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动因、内容及发展趋势。

关键术语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贴现中间业务表外业务金融创新

4。1商业银行概述

4。1。1商业银行的产生

货币与信用范畴产生后,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从商人队伍中分离出专门从事钱币兑换、保管、汇兑的货币经营业,作为商品交易的支付中介,这就是银行业的前身。银行业起源于货币经营业。

1。货币经营业的出现

商业银行的前身是经营铸币兑换业务的货币经营业。货币经营业是从事货币的兑换、保管和汇兑等业务的商业,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了。货币经营业是从中世纪欧洲的钱币兑换商发展而来的。因为当时商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货币名称、重量、成色等各不相同,商人们为了完成支付行为,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货币兑换业务与货币兑换商便应运而生。后来,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经常往来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自己保存货币与长途携带货币的风险,就把货币交给兑换商保管,并进而委托他们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等。这样,最早的钱币兑换商就由单纯地鉴定铸币成色、兑换钱币的业务,发展成为集保管货币、兑换货币、收付现金、办理汇兑等业务的货币经营业。

2。早期银行业的形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经营商的汇兑、结算和货币保管业务也不断得到扩展,手中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在长期的业务活动中,他们发现,作为货币所有者的商人们不会同时来提取所存放的货币,因此,其手中总是能保有相当数量的货币。于是,为了获取比手续费更多的利润,他们开始不经常保持十足的现金准备,而是有意识地将手中聚集起来的货币资金的一部分贷放出去,赚取利息收入,这样就产生了新的业务即贷款业务。一旦货币经营商开始专业从事贷款业务,货币经营业便转化为了银行业,货币经营商也就变成了真正的银行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贷放业务是货币经营业转变为银行业的重要标志。

早期商业银行具有了存、放、汇的银行基本业务,具备了银行的支付中介、信用媒介的基本职能。早期银行业首先在意大利产生,最早以“银行”为名的信用机构是1580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的银行。尔后在欧洲其他国家逐渐兴起。这些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政府,也给商人阶层贷款,但贷款利率极高,属于高利贷性质。早期商业银行的高利贷性质是其与现代商业银行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4。1。2商业银行的发展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早期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早期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由此,早期商业银行必须向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银行转变。经过长期斗争与抵制,同时经过银行业务的长期演进,早期商业银行不得不放弃高利贷,逐步演变为现代商业银行。资本主义现代商业银行的建立,主要有两条途径:①旧式的高利贷银行业逐渐适应新条件而转变为现代银行,这一转变过程十分缓慢。②根据股份公司组织原则,成立股份银行,这种途径是主要的。这一演变以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为典型。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英国商人集资创办了第一家股份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贴现率从一开始就规定为4。5%~6%,比当时的高利贷利率低得多。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银行的确立。此后,西方国家逐步产生了一批现代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基本以股份制形式组成。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点:①利息水平适当。现代银行的适量利息水平,适应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信用功能扩大。现代商业银行不断拓展信用中介业务,在早期商业银行存、放、汇业务基础上,还发行了银行券,开展代客办理信托、办理信用证、银行信托投资、同业拆借、信息咨询、电脑服务、购销有价证券等业务。③信用创造功能。现代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在部分准备和转账结算条件下贷款,通过贷款又创造出新的存款,增加社会货币流通量,形成独特的信用创造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是现代商业银行区别于早期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

2。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资本集中化、经营国际化、技术电子化的趋势尤为突出。

(1)业务综合化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大危机之后,英国、美国以及战后的日本吸取危机中的教训,普遍推行了较为严格的金融分业经营管制,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界限。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各国逐渐放松了分业经营管制,逐步走上了业务经营综合化的道路。商业银行更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证券、保险等各金融行业中,金融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以英、美、日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陆续取消了银行、证券业务分离的限制,废除了相应的法案,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多样化、综合化扫清了障碍,推动了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发展。

(2)资本集中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及金融一体化的到来,金融业风险提高,银行业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出现了并购浪潮。各国银行实行跨国、跨行业并购后,大多具有金融超市的功能,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通过兼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商业银行不仅拓展了服务空间,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

(3)经营国际化

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加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不断拓展,从最初为进出口贸易商提供结算服务拓展到在零售和批发方面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服务,如贸易融资、国际证券业务、国际结算、信托、担保、租赁、保险、咨询、国际资金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务等。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减少对跨国金融机构的限制,银行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此外,越来越多的银行为了竞争资金来源,竞相在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东京以及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加快了银行业的国际化。

(4)技术电子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业务量迅速增加,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节约成本,商业银行不断加速推进业务操作电子化进程,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划转、信息传递、经营管理等电子化技术迅速普及。电脑的运用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处理摆脱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和调度效率。电脑还实现了银行业务的延伸,强化了银行的服务功能,如ATM(自动取款机)可以提供24小时的服务,POS(销售终端机)实现了商店的无纸化清算。

在银行业务经营电子化过程中,“网上银行”尤其令人关注。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满足从事网上商品买卖的企业和个人对资金收付的结算需要,银行业务逐渐向网上转移。网上银行通过因特网的国际互联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它不用设立分支机构,具有低廉的成本优势和高额的回报,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网上银行的发展完全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时空限制,银行业务将全面改观。

4。1。3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