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蒋先玲 > 第1章 金融与经济02(第2页)

第1章 金融与经济02(第2页)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一种二元性经济,即先进的现代部门和落后的传统部门同时并存。与经济的二元性相联系的是所谓的金融的二元性,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这里的现代部门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法进行经营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传统部门是指以落后的方式进行经营的小规模的钱庄、放债公司和当铺之类的金融机构。前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后者则普遍存在于小市镇和农村。这种状况使得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受到严重扭曲,从而难以发挥预期的效应。

(3)金融市场落后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一般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①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极不发达。②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低,金融效率低。

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原因在于:①经济的落后是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市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②货币化程度低缩小了金融交易的规模。③经济发展的严重不确定性压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因而金融证券种类单一、数量有限,不足以形成专门的金融市场。

落后的金融体制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扭曲,直接融资市场畸形发展,不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相反,这种体制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使经济增长十分缓慢。

3。金融压抑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获得资金实现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政府常常不得不对存贷款利率、汇率、信贷规模和投向、国际资本流动以及金融业的准入等实行全方位的限制和干预。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造成金融压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金融压抑产生的经济根源

麦金农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二元性”和“分割性”。资本、劳动、土地以及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中,国内市场的分割状态也严重制约了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的发挥。市场价格不再取决于市场供求,生产效率和投资利润率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经济上的分割必然导致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引起发展中国家“内源融资”盛行,导致发展中国家储蓄严重不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降低了社会总福利,延缓了经济发展。

(2)金融压抑产生的政治根源

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所以新政府对于国家主权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对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往往持怀疑甚至是厌恶的态度,对所谓“自由经济”给自己的祖国所带来的沉重灾难和恶果记忆犹新,加上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干预来改变本国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

(3)金融压抑产生的其他原因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状态、资金的严重匮乏导致大量的高利贷行为存在,而高利贷行为又会通过推高生产成本而拉升整体物价水平,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资金匮乏的同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就会实行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银行利率管制,导致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差甚远,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因此,高利贷的大量存在和通货膨胀的梦魇也是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压抑的重要原因。

4。金融压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成功的金融压抑使得较大的公共部门赤字能够在给定的通胀率和名义利率下得到融资,但对经济效率的损害也是相当大的。在金融压抑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只能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政府当局人为地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根据费雪方程: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当发展中国家的通胀率超过其人为规定的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往往是负数,此时金融资产持有者得到的不是报酬,而是惩罚,即通货膨胀税;这样很低的、负数的或者不确定的实际利率,抑制了金融中介的实际债权的自愿需求量和总需求量,降低了这种金融过程提供储蓄的能力,对储蓄来说是一种负效应;与此同时,较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导致的过多贷款需求只能借助配给办法解决,因此贷款利率不能发挥辨别投资的作用,这种贷款配给制度产生了种种不良后果,如腐败现象、资金配置不合理、社会成本增大、投资—产出比率很高等;而金融压抑战略对传统经济部门的限制迫使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但拥有大工业的城市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失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停滞又制约着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了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和当局在经济各个领域进行过多的干预,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3。3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金融压抑所带来的金融萎缩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金融萎缩和经济萎缩的恶性循环。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金融自由化来促进金融部门自身的发展,解除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管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1。金融自由化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最早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压抑”的对称,是指政府放松或解除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部门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金融资产价格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政策措施包括:①实施利率自由化,取消信贷补贴,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改革银行体系。②放松外汇管制,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③发展资本市场,等等。

2。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核心内容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石油危机为导火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高失业高通胀的“滞胀”陷阱,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却不能提供合理解释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凯恩斯主义的地位开始动摇,而脱胎于古典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自由化改革开始渗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与政策主张也成为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核心主张。1992年的“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实践上的表现形式,它的达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形成了一致的、系统的政策,成长为一种经济思潮,并且新自由主义借此迅速扩大了影响,开始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在这一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属于典型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而以墨西哥和泰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属于典型的政府强制型制度变迁。20世纪70年代开始于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拉开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序幕。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宣告了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展示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包含的巨大风险成本。

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解除金融压抑,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其内容就是金融领域中实施自由化改革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实行私有化,取消对进入银行业的限制,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加强金融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要求,开放资本市场,等等。金融自由化可以视为货币改革在逻辑上的延伸。

3。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三次金融危机:1982年拉美国际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所引发的严重灾难引发我们对金融自由化改革所需条件进行必要的反思。

(1)金融自由化实施前的准备条件

首先,实体经济部门的自由化。现代金融经济尽管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物经济,但仍与实际部门有着相当的联系,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是金融发展的空间及根基。按照常规,政府应首先放开生产性行业,然后是国内金融市场,最后才是资本账户。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前提就是实际生产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当实体经济的竞争比较充分时,再通过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建立比较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使政府逐渐退出非自然垄断的经济领域。

其次,国内金融市场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并且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市场具备宏观调控与监管能力。金融市场的成熟度包括:金融市场的规模与容量水平;金融市场结构的完善性,建立了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内的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程度;金融市场投资者状态等。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防范风险能力之后,才能推行金融自由化。同时,金融自由化并不意味着不要金融监管,信息经济学一个基本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必然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信息不对称正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增加信息的充分性。

再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三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一定程度的宏观经济失衡,包括对内失衡和对外失衡。宏观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最基础性的诱因,也是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最大障碍。如果改革是在动**不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的,这种动**必将增加改革的难度,使金融自由化的冲击扩大,难以巩固其改革成果。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投资、有利于实际部门经济增长、有利于减轻金融自由化形成的冲击,并且在金融自由化之后,能维持和巩固金融自由化的成果。因此,实现宏观经济均衡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先决条件。

(2)金融自由化推行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为纠正金融压抑而实行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国家改善金融结构、加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在顺利推行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物价稳定。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发生的前期,往往伴随着过度投机导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畸形繁荣,泡沫现象严重,通货膨胀率较高,如墨西哥股票指数从1989年的250点猛升到1994年的2500点左右。在通货膨胀率高或不稳定的情况下,名义利率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在金融压抑的状态下,不仅政府从私人部门(包括家庭、生产部门和金融部门)那里征收通货膨胀税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导致本币实际升值,从而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使经常账户赤字。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保证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前,物价必须稳定。

其次,严格的财政纪律。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前必须对政府借款加以限制,避免采取过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削减财政赤字,否则金融自由化的尝试就会因通货膨胀而导致失败。这是因为,政府的国外借款会引起外资的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或储备货币增加,导致通货膨胀,这与物价稳定相悖。而且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的主要借款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平均每年要用出口创汇的50%以上来还本付息。并且在金融自由化下,通货膨胀税不再成为政府收入的来源。阿根廷的1980-1981年金融自由化尝试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