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4页)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4页)

3。通货紧缩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由于名义利率的下降幅度小于物价的下降幅度,实际利率水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实际偿还的金额增多,债务人的还款负担加重;同时,为了保持生产或生活的流动性,债务人不得不借入新的债务,由此陷入债务泥潭。正如费雪所说,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负债人越是还债,他们的债就越多”。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转移的财富分配效应。

9。4。4通货紧缩的治理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危害同样是极大的,要保证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要抑制通货膨胀,也要治理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并伴随着经济的下滑或衰退,因此,对通货紧缩的治理,其难度也非常之大。必须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综观各国在治理通货紧缩时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总需求

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治理通货紧缩应主要从增加需求着手,主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大需求管理政策。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办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扩张性财政政策常常被作为解决通货紧缩的处方。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增加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扩大货币供给量。虽然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机理来说,货币政策可以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更多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表明,以治理通货紧缩为目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是无效的或者是乏力的。因此,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中,货币政策主要配合财政政策来运用。

2。引导预期行为

治理通货紧缩之所以困难,主要是因为预期心理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治理通货紧缩,要努力促进社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回升,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行为。无论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贬值、财政转移支付等办法,不引起投资决策行为的变化是难以启动经济的。为此,政府公开宣布有关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引导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鼓励消费

通货紧缩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消费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因此,要治理通货紧缩,就必须努力提高消费需求,其中个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稳定上升是防止物价持续下跌的重要条件。鼓励消费的政策应该是综合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创造增加社会消费的条件,引导社会消费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取消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在经济力量允许的情况下,使居民收入能够稳定增加,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信心,以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

本章小结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经济现象,国内外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综合各种观点,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通货膨胀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多种类型,也有多种度量的方法。

按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预期型通货膨胀。

从通货膨胀的影响来看,通货膨胀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都十分重视对通货膨胀的防治。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由于其成因不同,所采取的治理对策亦不同。较常用的治理对策主要有:抑制总需求的政策措施、收入指数化政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和供给政策等。

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概念,国内外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的解释也不统一。占主导性的观点是: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降。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紧缩要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最主要的标准是:物价是否持续普遍下降;持续的时间。

通货紧缩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与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等。

从通货紧缩的影响来看,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害的,政府和货币当局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治理,主要的对策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引导预期行为、鼓励消费等。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通货膨胀的一般成因。

2。你认为通货膨胀的正面影响大还是负面影响大,为什么?

3。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4。通货紧缩对一国经济发展主要有哪些影响?

5。应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本章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曹龙骐。货币银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黄达。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成力为。货币银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蒋先玲。货币银行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张强,乔海曙。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8。陈学彬。中央银行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姜旭超。货币银行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