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7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第5页)

第7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第5页)

(1)货币乘数的概念

货币乘数m是货币供应量Ms同基础货币B的比率(m=MsB)。亦即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增减所带来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所以,凡是影响基础货币B的因素,都是影响货币乘数m的因素。因而我们可以利用基础货币公式,推导出货币乘数m。

在推导货币乘数的过程中,需要作出一些假设条件:

①流通中现金(C)和活期存款(D)保持固定比率:CD=c。

②活期存款(D)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定期存款(TD)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t。

③定期存款(TD)与活期存款(D)的比率为TDD=t。

④R为总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率为e。

在公式Ms=m·B中,m为货币乘数。其中Ms=D+C,B=R+C。

R=r·D+rt·TD+e·D

=r·D+rt·t·D+e·D

m=MsB=(D+C)(R+C)

=(D+c·D)(r·D+rt·t·D+e·D+c·D)

=(1+c)(r+t·rt+e+c)

以上我们推导出了货币供给M1的货币乘数。令其为m1,则:

m1=(1+c)(r+t·rt+e+c)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推导出M2的货币乘数。

因为M2=D+C+TD,B=R+C,则:

m2=M2B=(D+C+TD)(R+C)

=(D+t·D+c·D)(r·D+rt·t·D+e·D+c·D)

=(1+c+t)(r+t·rt+e+c)

(2)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

从上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五项。

①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银行就需要更多的准备。由此形成的准备不足意味着银行必须收缩贷款,使得存款及货币供应减少,货币乘数下降;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法定准备率提高时,活期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缩小,所以货币乘数也变小。因此,活期存款准备率与货币乘数呈负向相关。

②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如果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高,意味着定期存款中能够用来创造存款的准备金就减少,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变小,最终形成的货币存量就越小,因而货币乘数也越小。所以定期存款准备率与货币乘数也是负相关关系。

④通货存款比。也即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该比率受经济货币化程度、居民货币收入、储蓄倾向以及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但它对货币乘数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当存款人的行为导致通货存款比率升高时,意味着存款人将部分活期存款转化为现金,多倍存款扩张的总体水平会下降,因而货币乘数也必然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货币乘数与通货存款比率呈负相关关系。

⑤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该比率越大,意味着用来支持定期存款的准备金就越多,在准备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用来支持支票存款创造的准备金便减少,因而能够创造出来的支票存款便越少,从而货币乘数也越小。所以,货币M1的乘数与定期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成反比。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支票存款低得多,所以它的存款创造能力也要大得多。因此,总准备金中用于支持定期存款创造的比率越大,能够创造出来的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的总额也越大。所以货币M2的乘数与定期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成正比。而M1的乘数之所以和该比率成反比,是因为它不包括定期存款。

7。2。4货币供给外生论与内生论

1。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含义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实体经济的变量因素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实体经济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而非由消费、投资、储蓄等经济因素来决定。对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对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的不同看法。若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则意味着货币供给是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货币当局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因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反之,若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货币当局能够对货币供给进行有效的调节,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就是围绕着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展开的。

2。货币供给外生论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是倡导货币供给外生变量的典型代表。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其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对于商品货币(金货币)来说,它的生产受自然力量(主要是资源稀缺性)限制,在绝大多数非产金国里,私人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货币生产能力的扩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是微不足道的。第二,对于管理货币和法令货币,更不是私人企业所能生产的,唯有依靠国家的权力才能发行,强制流通。无论货币需求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多么强烈,货币供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策,考虑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

3。货币供给内生论的主要观点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是货币供给内生论的主要倡导者。内生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

①从实质上看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这是因为公众的货币需求经常地、大量地表现为贷款需求,而银行贷款和货币供应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贷款需求旺盛时,银行体系会想方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控制,主动增加贷款,扩大货币供应。同时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即如果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应,它完全有能力达到目标,但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它未必有能力实现目标。因此中央银行虽然能够控制货币供给,但它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是绝对的。

②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它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其理由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在存贷关系上,银行的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的,只要有贷款需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形成从银行体系到实业部门的信贷——货币流。第二,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能够起到动员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因此,如果中央银行只是部分地提供所需货币,通过金融创新也可以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第三,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扩大信贷规模。当企业决定增加投资时,融资问题很少会成为限制因素。因为银行信贷不是满足投资支出的唯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其他一些方式筹集资金,用来支付投资项目。因此,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放在货币供应量上,而应放在利率上,放在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信用规模的管理上。

7。3货币均衡

7。3。1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从理论上定义,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要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d表示货币需求量,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可以表示为:

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不等于Ms,则货币失衡,或称货币供求非均衡。在货币失衡状态下,既可能存在着货币需求过大而货币供应不足,即MdMs;也可能存在货币需求较小而货币供给过多,即Md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