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电子书 > 第2章 货币概览(第5页)

第2章 货币概览(第5页)

(1)金币本位制

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金币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后来,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多方面的因素,黄金基础被削弱,金币本位逐渐转向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但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制货币符号等可以按照规定限额与金块汇兑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国内不流通金币。流通中的货币符号可以兑换黄金,但规定了限额,必须要具有了一定数额才能与金块兑换。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富有的人拥有大量的货币符号才可以兑换黄金,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富人本位”。该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外流,这种制度就难以为继。因此,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英法等国被迫停止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货币符号汇兑金块,而是用银行券等货币符号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也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也不能兑换金块,只能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存放外汇黄金,通过无限制地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这就必然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是一种带有殖民性质的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终使金本位制崩溃了,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黄金非货币化

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黄金开始了非货币化进程。黄金退出流通市场,不再具有货币的流通职能而被储存起来的过程称为黄金的非货币化。黄金的非货币化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具体有:和纸币相比,用黄金做货币将带来资源的浪费;经济增长的需要是无限的,而黄金的供给是刚性的;黄金作为货币不能发挥经济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议”,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协议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会员国相互之间以及会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义务。黄金非货币化使得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行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得到完善与发展。

(2)信用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管理纸币本位,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通过银行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货币制度。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现金和银行存款组成的信用货币。这些货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不建立金准备,所以它们本身并没有实际价值,而是作为一种价值的符号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发挥货币的基本职能。

③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的。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存款的存取、黄金和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买卖、银行贷款的发放等金融业务进入流通,这就完全有别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的情况了。

④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对经济发展有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日益成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调控宏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当今经济社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作用很大。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可以使经济达到政府预定的经济目标。

图2-1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2。4。4国际货币制度

进行国际间政策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设计出具有特点规则的国际间协调方案。当国际间政策协调方案从货币金融角度对各国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都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时,若这一方案成为现实,就构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和分类

(1)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是调节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的规则、安排、惯例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用以满足国际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必要时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②汇率制度的确定。即各国货币间汇率的确定、变化和维持机制。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各国应安排适当的银行制度、金融市场,以及遵守一定的政策运行规则,以保证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间顺利循环周转、平衡国际收支并实现储备货币在各国间的分配。此外,在国际货币制度的中心,还需要有某种力量影响和调节国际储备货币的流动,或监督、协调各参加国间的宏观经济政策。

(2)国际货币制度的分类

根据储备货币或本位货币的形式,可分为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和信用本位制度;根据汇率制度分配,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等。

在实际中,往往是同时以国际储备和汇率制度来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分类标准,例如金本位条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以不兑现的纸币(如美元)为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以黄金和外汇为储备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或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以及完全不需保有国际储备资产的纯粹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等等。

(1)国际金本位制度

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逐渐统一,金本位制度由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之时,正值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全盛时期,金本位制度所带来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对黄金实行禁运,且停止纸币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暂停实行,战后虽然各国都着手恢复该制度,但由于各国不愿遵守金本位的规则,导致金本位制的可信性下降,战后勉强恢复的金汇兑本位制,终于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引起的金融危机中彻底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一致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取消了外汇管制;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在“特里芬难题”的影响下,美国国际收支逆差迅速增加,黄金储备大量外流。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许多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点:黄金非货币化、汇率多样化、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4)区域货币一体化

区域性货币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若干个货币联合体,比如中东地区设立海湾地区银行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拉丁美洲国家先后成立一系列地区性金融机构来加强货币联盟,但只有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最为完善和典型。

1969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通过了《魏尔纳报告》。根据《魏尔纳报告》的有关精神,欧共体国家于1972年开始实行货币汇率联合浮动。后来,西欧各国于1979年3月将欧共体国家之间的联合浮动发展成了欧洲货币体系,先后加入这个体系的国家共有12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欧共体首脑们于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马约”分政治联合和经济与货币联盟两方面内容。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是在欧共体建立一个负责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并发行统一的货币。1998年5月2日,欧盟15国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确认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为经货联盟的首批参与国。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参加国的非现金交易的“货币”,各国货币职能也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接管。从2002年7月1日起,欧元区内各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11国的唯一货币,欧洲单一货币宣告正式形成,欧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就此顺利完成。

2。4。5中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