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金融与经济02
2。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1)金融机构化程度指标
金融机构化程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①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比率。②在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主要金融工具中,由金融机构持有的比率。③分层比率,即各类金融机构资产之和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用以衡量金融机构间的相关程度。
(2)金融相关率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经济与金融的相关性研究,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成金融发展”[1]。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性成果。金融相关率,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即FIR=FTWT。[2]金融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层建筑,一国的经济基础结构体现在拥有的国民财富中,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该指标一方面表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相关。金融资产供求决定其市场价格,而供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率,概括地说就是资产价格——利率——投资——经济等变量的互动。美国的金融相关率[3]如表1-2所示。
表1-2美国金融相关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金融相关率越高,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高,并且金融相关率反映了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变动,比例趋高,反映人们的心理预期“利好”,金融工具作用于有形财富的力度增大,反之则力度缩小。可以说金融相关率是人们的一个信心指数。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比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低得多。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金融资产的增长比国民财富的增长更为迅速,金融相关率会逐渐提高,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则会趋于稳定。同时,金融相关率还受到一国经济结构基本特征的影响,诸如生产集中程度、财富分配状况、投资动力、储蓄倾向等。我国1981-2003年金融相关率如图1-2所示。
图1-21981-2003年中国金融相关率
资料来源:贝多广、黄为、李京晔,《金融发展的金融相关比率分析》,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7)。
(3)货币化率
货币化率是指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用M2GDP来表示。这个比重越高,说明一国的货币化程度越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用货币作为商品与服务交换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货币化程度也就不断提高。由于统计货币化程度的数据极为缺乏,所以,通常采用货币供给量与GDP的比值来间接表示。我国1990-2009年的货币化率如表1-3所示。
表1-31994-2009年中国货币供给量与货币化率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994-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4)其他指标
除了以上提到的指标外,还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构造适宜的金融发展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比如,金融中介率,即所有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份额;流动性负债比率,即金融体系的负债(现金+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期以及有息负债)与GDP的比值,可用来衡量金融深度,与金融相关率的用意类似;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比率,即商业银行资产除以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资产之和,这是为了分析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在配置社会储蓄中的规模对比;私人信贷比率,即分配给私人部门信贷与国内总信贷的比率,以及通过金融中介分配给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的比率,来衡量信贷在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分配,等等。
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而言,讨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金融发展对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和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金融发展对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
金融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方面通过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金融部门与其他社会经济部门的分离,引起储蓄和投资职能相互分离来推动经济发展。储蓄与投资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要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必须借助金融结构的发展,金融活动的出现使储蓄和投资分离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职能。一个健全的金融体制有助于有效地动员储蓄,并将稀缺的储蓄资金进行有效地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个落后和缺乏效率的金融体制会严重地束缚经济的发展,并且反过来又受到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陷入金融呆滞和经济呆滞的恶性循环。储蓄和投资二者功能的分离提高了投资效益,并提高了资本形成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通过储蓄与投资两个渠道的金融活动提高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出现之前,储蓄和投资是混淆在一起的。每个经济主体要想投资必须先进行资金积累,即储蓄,而且只有储蓄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行投资;而在投资者进行投资以前,储蓄只能是财富的储藏,不能带来收益。而金融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的大量扩张和金融工具的广泛创新与使用,此时储蓄者不必担心没有投资机会,投资者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储蓄。同时,金融活动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扩大储蓄和投资的范围,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
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引致增长作用,是通过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的分配,影响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私人储蓄率来影响经济增长率。首先,在负责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需要吸收一部分资源,作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报酬,金融发展将使金融体系所吸收的资源减少,更高比例的储蓄被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金融体系将资金配置到资本边际产品高的项目,以提高资本生产率。再次,金融体系通过改变储蓄率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在存在金融体系的情况下,会有很多因素比如风险分担状况、家庭借款、利率等,会影响到储蓄行为和储蓄多少,从而影响储蓄率的高低。
(3)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实际上,相同的金融市场功能在不同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尽相同。在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是否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就是外部投资者,利润上交国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作用有限。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行法律体系对作为个人的外部投资者的保护缺乏效率。健全的法制是金融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保障,没有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金融市场的功能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背景下发展金融市场,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1。3。2金融压抑与经济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压抑”,它解释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
1。金融压抑的含义
所谓金融压抑,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就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如利率限制、信贷配额等现象,而受到管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过多的金融管制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金融行业的过多干预,干预的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2。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的表现
金融压抑是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金融特征。这些特征在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金融资产形式单一,货币化程度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的分割性,商品交易的范围和规模都受到许多限制,金融资产形式非常单一,金融资产仅限于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初级市场上的国债等。在整个经济中,货币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小,而自给自足的非货币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程度低,货币在整个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受到限制。这种经济结构的效率十分低下,并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限制。
(2)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