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金融与经济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金融范畴的发展以及现代金融范畴。
·理解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掌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
·理解金融压抑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掌握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约束的主要内容。
本章提要
金融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金融范畴的形成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长期相互渗透的结果。随着货币与信用联系的日益紧密,金融范畴也同时向投资、保险、信托与租赁等领域覆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发展、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来解释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的不断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压抑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多的金融管制,提出金融压抑会阻碍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理论基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抑问题,提出放开金融管制,实施金融深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全球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甚至连续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性地干预金融部门有助于而不是阻碍金融深化。
关键术语
金融金融排斥金融压抑金融自由化金融约束
1。1金融的含义与范畴
1。1。1金融的含义
金融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其联系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来说,金融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加以理解。
1。广义的理解
从广义来看,《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中“金融”词条的注释为:“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这样的定义超出了“资金融通”之说,把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与金融连在了一起。其内容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一切与货币信用相关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诸如货币的借贷、兑换、买卖,现金流通和转账结算,存款存取,票据流通,信托投资,证券买卖,衍生工具交换,外汇买卖,保险与租赁,货币市场活动以及金融监管等,都属于金融活动。本书主要是从广义上来对金融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的。
2。狭义的理解
从狭义来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金融”一词被定义为“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与定价”,这是符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实际的。“金融”的基本内容有五个方面:①有效率的市场。②风险与收益。③替代物与套利。④期权定价。⑤公司金融。狭义的“金融”定义,扬弃了货币和信用,舍掉了金融宏观管理与政策,侧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特别是从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角度去分析投资行为和资产选择,加强了对行为主体的心理分析和目标分析。它意味着金融是独立于货币和信用之外的范畴,是储蓄者与投资者的行为。
1。1。2金融的范畴及其演进
金融的范畴即金融活动的范围和类型,它是由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以实物和铸币形态存在的货币不依赖于信用的创造。信用也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随着社会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金融活动也不断细化,逐步出现了国际金融、家庭金融、公司金融以及政府金融等新的金融表现形式。根据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之间的互动程度,金融活动的范畴大致经历了萌芽、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
1。金融范畴的萌芽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
随着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联系的日益加强,金融范畴开始萌芽,作为财富凝结的货币在借贷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虽然实物形态的借贷仍然大量存在,但货币借贷的扩展,使不流动的货币流动起来,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便利了货币在更广大地区的流动,并且信用流通工具的创造发挥了代替笨重铸币流通和弥补金属货币不足的作用。可以说,信用的发展对于货币流通确实起到了强大的作用,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此时,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种种金融活动已开始萌芽,但仍然没有从货币和信用范畴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范畴。因此,此阶段应视为金融范畴的早期形态。
2。金融范畴的产生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30年代)
当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紧密结合时,金融范畴正式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欧洲各国相继进入工业化时期,在此基础上,欧洲产生了现代银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银行家创造出可兑换银行等信用流通工具,逐步形成了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到20世纪30年代,则彻底从可兑现的银行券发展到不可兑现的银行券。此时,任何货币的流通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不复存在,货币的价值运动形式由W—G、G—W彻底转变为G—G′。同时,任何信用活动也都是货币的流通,信用资金的调剂一方面影响着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另一方面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资本的周转、集中和积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了一起,二者的交集形成了一个由二者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范畴(见图1-1)。当然,金融范畴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已不复存在。在中国,直到1935年的法币改革,完全排除了银元的正式流通,才完成了金融范畴形成的最后一步。
图1-1金融范畴的产生
3。金融范畴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
伴随着货币与信用相互渗透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范畴,金融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其覆盖范围包括投资、保险、信托与租赁等更广的领域,金融开始成为经济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促使经济恢复。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金融与经济相互渗透融合,金融活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日益金融化的趋势改变了传统上金融对经济的从属性、工具性与被动性地位。金融范畴超越简单的中介性业务,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中介的服务性不断增强,主要包括金融咨询、金融信息以及金融保障等服务。另一方面,金融范畴的演变不再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基于微观主体资产选择和避免风险的需要。如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金融的范畴。
1。1。3现代金融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