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内外小额贷款实践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是一项金融服务的普惠工程,主要面对额度小、期限短、无担保、公众群的各类资金需求,是运用金融杠杆解决脱贫致富、促进就业创业并消除两极分化的有效工具,也是我国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
一、国外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小额贷款的理念与内涵
小额贷款主要是针对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经济以及各类微经济自由职业者,即以自主从业者或中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持续性、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伴随着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服务,既是帮助其脱贫致富以及促进从业的有效方式,更是一项微金融服务的创新,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自主从业者或中低收入阶层获得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
小额贷款金融服务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ProfessorMuhammadYunus)的小额贷款试验,即“乡村银行研究项目”探索出的创新成果。尤努斯教授在研究乡村经济时发现,绝大多数民众的贫穷不是因为懒惰或愚昧,而是由于没有初始资金和必要的资产,使他们缺乏改变生活并告别贫困的途径与能力。大金融机构把渴望脱贫致富的社会底层群体从制度安排上就隔离在信贷体系外,而借助高利贷又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泥潭。为此,尤努斯团队于1976年在吉大港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进行了试验,即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并说服当地银行向贫困农民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这些贷款促进了贫困农民的生产自救,并受到了当地政府与民众的热烈响应。随着经验被逐步推广且日臻成熟,1983年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亦称格莱明银行(GrameenBank,GB)。通过三十年的成功运作,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其主要是面向贫困农民群体尤其是妇女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据世界银行估算,目前全球小额贷款周转金已达25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小额贷款金融机构或称微型金融机构(Mistitutions,MFIs)已达到7000多家。为1600万贫困人口提供了信贷服务,并为“三农”经济、微小企业及县乡(镇)区域等提供了多种金融支撑,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国外小额贷款模式的借鉴
国外小额贷款的尝试始于20世纪的中叶,但在提供信贷的同时却没能解决机构长期周转运营的问题,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出现揭开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新篇章。
小额贷款就其发展的方向而言,大致形成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随着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规模逐步扩大增强并升级为正规金融机构,如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变身村镇银行的政策;另一种是现有的金融机构专门设立小微信贷服务部门,服务方向由“大”向“小”转变,进而将服务覆盖于大量的自主从业者、农户或小微企业等。世界各国的小额贷款模式正是由于地域、经济状况、文化差异和金融生态的区别,而以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和社区合作银行等不同的模式存在。
1。非政府组织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
在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建和领导下,于1983年在孟加拉国建立了格莱明银行,并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政府的支持而转型为独立的准银行机构。以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女性为服务对象,以五人组成联保的互保小组,帮助选项、相互监督且相互承担还贷责任,而且实行每周中心会议制度,辅助该银行进行监管。但格莱明银行模式强制储蓄并只能单一提供微贷服务,也反映了该模式一定的局限性。
2。金融机构模式——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贷款部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贷款部(BRI-UD)作为金融机构模式的代表,在1985年年初开发出了适宜的小额信贷运营机制。即依托农户、小商户、手工业加工户等储蓄获得资金来源,并以商业利率为自主从业者或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贷款,从而解决了机构自负盈亏需求的现实问题。独立确定信贷规模、独立核算,使其信贷业务更加灵活方便,但也容易稀释并引发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单向趋利行为。
3。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金融机构模式——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等
这一模式是印度依据本国的国情而始创于1991年,是金融机构与现实需求对接而派生的产物,如印度国有开发银行、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BARD)。将农户互助组(SHG)与正规金融业务相结合来开展小额贷款服务,其金融服务已覆盖了印度20%的贫困家庭。或者说,银行既对农户互助组进行社会化动员和建组培训,还要对与之合作的相关社会组织、金融中介机构等予以能力培养和指导;而针对直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基层商业银行,更要给予再贷款的支持。
4。社区合作银行模式——拉丁美洲各国
社区合作银行(又称信用联盟、村银行)可以视为一种自助式的金融机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各国,如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等,它由社员自主管理并不以赢利为目的(注:类似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因为实行民主管理,其社员均有一票对合作社负责人的选举决定权。在实际运作中灵活性很大,主要是帮助妇女自主经营并摆脱贫困。
5。国家小额贷款批发基金模式——孟加拉批发小额贷款机构
孟加拉批发小额贷款机构(PKSF)即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成立于1990年。设立的目的就是集中政府扶持资金和国内外捐助机构的资金,帮助自主从业者、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户脱贫致富。以基金形式设立既促进了小额贷款业务的标准化,又可以带动小额贷款机构的良性竞争,更能促进模式推广并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减少了国内用于小额贷款扶持资金的监管成本,资金使用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
(三)国外小额贷款运行机制的借鉴
各国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目标、产品、组织结构、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但分析梳理其成功的经验,无非体现在目标定位机制、小组互保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三个方面。
1。目标定位机制
发展中国家的小额贷款业务均是以贫困者为对象,即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都是自身经济状况极端窘迫的低收入群体,且需提供以无抵押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方式。如孟加拉国的格莱明银行规定:只有无地(Landless,土地少于0。5平方公里)或无财产(Assetless,全部财产折合成现金达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价值)的个人、家庭或作坊等才能成为其贷款对象。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贷款部被视为制度主义的代表,强调贷款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但其贷款对象依然是传统金融体系所无法覆盖的20%收入较低的贫困阶层。这种目标定位机制使小额贷款直接瞄准了社会弱势群体;而孟加拉国等一些欠发达国家,从理财、劳作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则选择以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
2。小组互保机制
缺乏抵、质押物是弱势群体能够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障碍,而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即互保,是担保替代式的微金融创新。小组互保通过内部对执行合同的强制和组员之间彼此的监督,达到降低违约率并确保还贷率的目的;成员间建立起相互支持与保护机制,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激励着每个成员都要有所作为。内部监督不仅减小了银行工作量,外化了银行的监管成本,还增强了每个贷款人的自律能力和担当意识。应该说,自助小组不仅是贷款业务辐射的渠道,也是交换创业经验的平台,更是许多小额贷款项目成功的关键。
3。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一,表现为借贷行为的商业化。国际经验表明,小额贷款不是福利制度,而是一种经济行为;小额贷款的成功与否应表现为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项目的覆盖率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小额贷款机构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运营水平,如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的有效设定,建立存款保证金、逾期还款处罚、对守约客户的信贷激励制度等。与此同时,许多小额贷款机构业已开发各种迎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如教育贷款、重大疾病贷款、婚庆贷款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服务范围并降低了操作成本,确保了小额贷款机构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施利率标准市场化。即允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成本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一般而言,小额贷款额度小、还款期短、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这种制度设计也屏障了非贫困人口挤占这些贷款额度的可能性。各国纷纷从小额贷款市场的供求关系出发,制定了灵活且高于商业贷款但低于高利贷的利率标准,使利息能覆盖所有成本并略有节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本金保障。
第三,借鉴并采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和配套措施。如国外的小额贷款机构一般都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信贷业务,借此改善运营条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许多小额贷款机构不仅提供金融服务,还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产品营销等服务,从而降低了小额贷款项目的风险,提高了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和理财能力,并真正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国外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