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潘曾沂、潘仪风:《小浮山人年谱》,咸丰二年刊本。
[74]王士雄:《随息居霍乱论》,卷上,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667页。
[75]比如,道光三年水灾之后,地方官府就在皇帝直接关注下着手淤塞严重的吴淞江、浏河和白茆河的疏浚工作。参见余新忠:《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见《中国历史评论》,第1卷,200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76]张应昌:《清诗铎》,卷15,497页。
[77]参见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71~73页。
[78]参见黄式权:《淞南梦影录》,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145页。
[79]葛元煦:《沪游杂记》,卷2,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40页。
[80]黄式权:《淞南梦影录》,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145页。
[81]《两江总督张人骏为在上海闸北筹办自来水接管再筹设公司事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上海闸北地区兴办自来水公司史料》,载《历史档案》,1999(1),65页。
[82]参见《两江总督张人骏为在上海闸北筹办自来水接管再筹设公司事片》、《两江总督张人骏为在上海闸北筹办自来水接管与筹设公司借款事片》、《度支部为上海闸北自来水公司续借工费银事致农工商部咨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上海闸北地区兴办自来水公司史料》,载《历史档案》,1999(1),65、67、68页。
[83]官府和社会在过去的众多疏浚行为自然说不上有公共卫生意识,不过前述王士雄的呼声则明显是为了防疫起见的。
[84]吴自牧:《梦粱录》,卷12,103、110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85]吴自牧:《梦粱录》,卷13,112页。以上有关南宋的情况,参考了罗桂环、苏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第260页的论述,谨此说明。
[86]不著撰人:《杭俗怡情碎锦》,21页。
[87]参见《常州市卫生志》,283页。
[88]参见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年)》,第1辑,689~691页。
[89]葛元煦:《沪游杂记》,卷1,见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17~18页。
[90]《绍兴市卫生志》,2页。
[91]参见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79页。
[92]参见马建石等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卷17,《礼律·仪制·丧葬》,568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93]参见欧阳永琦:《请定例禁疏》,见《皇清奏议》,卷59,38a页,清都城国史馆琴川居士排印本。
[94]参见马建石等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卷25《刑律·盗贼下·发冢》,756页。以上参见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250~257页;常建华:《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载《南开史学》,1991(1)。
[95]参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372~385页,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197~215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6]参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258页。
[97]参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257页。这一比例为全国的数字,不过江浙占其中的主要部分。
[98]民国《宝山县续志》,卷10《卫生》,第2册,634~635页。
[99]光绪《嘉兴县志》,卷12《蠲恤下》,15a页。
[100]柳兆薰:《柳兆薰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专辑》,127页。
[101]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10,见《四库存目集部》,第254册,138页。
[102]参见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250~257页;常建华:《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载《南开史学》,1991(1)。
[103]同治《苏州府志》,卷24《公署》,第1册,57页。
[104]光绪《桐乡县志》,卷2《疆域下·风俗》,第1册,89页。
[105]时人火葬原因主要有受佛教影响、贫困、土地紧缺等。参见常建华:《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载《南开史学》,1991(1)。
[106]民国《杭州府志》,卷142《义行》,第8册,2714页。
[107]参见余治:《得一录》,卷3,38a~40a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