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外学前教育史课后题答案 > 第二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3页)

第二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3页)

(4)关于蒙养园的师资,则提出:“蒙养园保育幼儿者为保姆”,“保姆须女子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格,或经检定合格者充之”。“蒙养园长及保姆之俸额及其他给予诸费,县知事依照国民学校教员之规定,参酌地方情形定之。”

(5)蒙养园的设备应设“游戏园、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要诸室,室以平屋为宜。”设备包括“恩物、绘画、游戏用具、乐器、黑板、桌椅、钟表、寒暑表、暖房器及其他必要器具”。

可以看出,《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相比,对于师资的规定上有所进步,提高了蒙养园保姆的资格,规定了其享有国民学校教员的资格和薪俸。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在陶行知、陈鹤琴的努力下,编订幼儿园课程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9月,大学院召开中小学课程委员会会议,会上确定中小学及幼稚园课程标准的科目及制定原则等问题。会后,陈鹤琴组织郑晓沧、张宗麟等人以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试验成果为基础,正式制定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29年8月,陈鹤琴主持制定的《幼稚园课程标准草案》经由教育部(1928年10月大学院改回教育部)公布颁行,定名为《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10月,教育部在对《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进行修订后,颁行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7月,此标准经再次修订后重新颁发全国。

《幼稚园课程标准》全文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大部分。课程范围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七个课目,基本上包含了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中的科目。

《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幼稚教育总目标为:

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幼稚园课程标准》在“课程范围”部分每个科目下面列举了该科目的目标、内容提要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如“社会和自然”一项内容如下。

(1)目标。

(甲)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活动的观察和欣赏。

(乙)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的最初步的经验。

(丙)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丁)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等的好习惯。

(2)内容提要。

(甲)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卫生方法,以及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火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与本地名胜古迹的游览。

(乙)日常礼仪的演习。

(丙)纪念日和节日(如元旦、国庆、总理忌辰诞辰、五九、五卅、儿童节以及其他令节)的研究举行。

(丁)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如不吃担上的糖果,不吃杂食,食前必洗手,食后必洗脸,不随地便溺,不随地吐痰,不吃手,不用手挖耳揉眼,早睡早起,爱清洁等)的实践。

(戊)健康和清洁的检查。

(己)党旗,国旗、总理遗像等的认识。

(庚)习见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和日、月、雨、雪、阴、晴、风、云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辛)月份、星期、日子和阴、晴、雨、雪等逐日天象的填记。

(壬)附近或本园内动植物的观察采集、并饲养或培植。

(癸)集会的演习(以培养公正、仁爱、和平的态度精神为主)。

(3)最低限度。

(甲)认识自己日常生活所用的主要衣、食、住、行各项物品。

(乙)略知家庭、邻里、商铺、工场、农田以及地方公共机关的作用。

(丙)知道四肢、五官的机能作用。

(丁)认识家禽、家畜及五种以上植物,并太阳、风、雨的作用。

(戊)认识总理遗像和党旗、国旗。

(己)对于师长、家长有相当的礼貌。

(庚)有爱好清洁的习惯。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教育方法要点”共十七条,其主要内容为:规定将各科打成一片,实行课程(作业)中心制的设计教学;幼儿园各种作业可由儿童各从所好,自由活动,但是每日必有一次团体作业,故事、游戏、音乐、社会和自然大都可由教师引导,施行团体作业;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把舵者、儿童问题的最后裁判者,教师须细微、全面地观察儿童并做记录;必须充分利用户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注意设备要合乎中国的国情,合乎当地社会情形,要适应儿童需要和不违背教育的意义等。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学前教育专家第一次在总结国内试验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制定的学前教育规程。它的颁行标志着学前教育从初期的模仿抄袭中摆脱出来,向中国化学前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