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评估与修正
第一节职业决策
一、决策风格
决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同时它又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那么,我们通常采用一些什么方式来进行决策呢?
反思个人的决策风格
请回想迄今为止,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五个重大决定,并按以下几个内容予以描述:
a。目标或当时的情境,b。你所有的选择,c。你做出的选择,d。你的决策方式,e。对结果的评估。在纸上记录下来。
想一想:你如何描述自己在上述几项中的决策风格?它们有共同之处吗?当你做一番回顾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通常采用了什么样的决策模式?
我的五个重大决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重大事件上通常采用的决策风格:
丁克里奇(1966)提出,人们通常采用下面几种决策模式:
痛苦挣扎型(agonizing):有些人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收集信息,确认有哪些选择,向专家询问,反复比较,却迟迟难以做出决定。他们常爱说的一句话“我就是拿不定主意”。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收集再多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也无济于事。需要弄清的是他们被一些什么样的情绪和非理性信念困住了。比如,害怕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追求完美等。
冲动型(impulsive):与“痛苦挣扎型”相反,有的人遇到第一个选择就紧紧抓住不放,不再考虑其他的选择或进一步收集信息。他们的想法是:“先决定,以后再考虑。”比如,先找到一份工作做了再说。冲动的决策方式可能是出于对困难的回避,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探索。这种方式的危险在于风险太大,等看到有更好的选择时自然追悔莫及。
直觉型(intuitive):有一些人将自己的直觉感受作为决定的基础。他们通常说不出什么理由,一味表示:“就是觉得这个好。”人们在择友的时候常常采用这种决策方式。直觉对人们在环境情况无法获得充分信息的时候会比较有效,但他有可能不符合事实,有时候,我们的判断可能会因为自身先入为主的偏见而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将直觉作为决策的依据。
拖延型(delaying):这些人习惯将对问题的思考和行动都往后推迟,“过两天再考虑”是他们的口头禅。大学生常见的“我还没有准备好工作,所以打算先升本”,就是这种方式的体现。拖延型的人心中暗暗抱有这样的希望:也许事情过几天就自动解决了。然而,问题并不会自动解决,有时候甚至会越拖越严重。
宿命型(fatalistic):有些人不能自己承担责任,而将命运交给外部形式的变化。他们会说“该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或“我这个人永远不会走运”之类的话。当一个人将自己生活的主导权交给外界环境的时候,可以预见,这个人是很容易觉得无力和无助的。这样的人容易成为环境的“受害者”,怨天尤人,却没想到自己的环境正是由于放弃了个人对生命的“主权”而造成的。
顺从型(pliant):这样的人倾向于顺从别人的计划而不是独立地做出决定。他们常说:“只要他们都觉得好,我就觉得好。”比如,很多大学生一窝蜂地争取出国、进外企、考研、参加各种培训班,只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从众的人固然在追随群体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虚拟的安全感,但却忽略了自身的独特性,这造成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适合自己。他们在不必费心思的同时,也牺牲了对生命可能有的满足感。
瘫痪型(paralytic):有时候,个体可能在理性上接受了应当自己做决定的观念,却无法开始决策过程。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开始了,可能内心深处总是笼罩着“一想到这种时就害怕”的阴影。事实上,他们无法真正为决策和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而这种害怕承担责任的心理可能又源于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的不当教育方式。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曾经采取过哪些决策模式?你最常用的是哪种?
根据你对“自己”和“环境”认知的多少,还可以将上述几种决策类型做如下划分:
以上这几种类型的决策模式,根据情境和其后果重要性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程度的作用。比如,我们常常用“冲动”的方式决定晚餐点什么菜或买下一件新衣服,其后果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惊喜,我们也常常用“直觉”的方式交到很好的朋友。
但是,这些决策模式用在一些重大的决定中就不适宜了,往往会导致懊悔、耽搁时间、浪费精力等后果。就像你没有想好买什么或不确定你的购买标准是什么就去逛街,结果往往会回家就后悔: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或不是真正喜欢的衣物。买衣服尚且如此,何况职业选择?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决策模式都存在着对自己或环境的“未知”因素。在有很多“未知”因素的情况下决策,显然容易导致风险过大而结果不那么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