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心理发展概念 > 四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第2页)

四感知规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第2页)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当前的事物,并用词把它们标志出来。例如,根据画中人物形象知道其扮演的角色;再如右图所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看成任何东西:箱子、柜子、魔术盒、椅子、砖头、火柴盒、炸药包等。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知识经验有关。在理解过程中,知识经验是关键。例如,面对一张X光片,不懂医学的人很难看懂,而放射科的医师却能获知病变与否;我们看到图画中的人物,能够理解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还有“一人比画一人猜”等,也都要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受语言指导的影响。有些事物只有通过语言指导方可明白其含义,如对古诗、古文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运用语言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提取知识经验,组织知觉信息。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提高幼儿知觉的理解性,一方面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耐心地给予解释,帮助孩子对事物进行理解。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发生改变时,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视觉恒常。视觉恒常又包括亮度恒常,如石灰与煤不管放在哪里,石灰总比煤要亮;形状恒常,如圆盘不管怎么放置(平放、竖放、侧放、斜放)它在人们脑中仍然是圆的;大小恒常,例如妈妈已走远,我们仍然将其知觉为原形中的妈妈,并未因人变小而改变。此外,知觉的恒常性还包括声音恒常。如飞机与蚊子的声音相比,飞机的声音要大,即使它飞得很高,我们仍然觉得它的声音要大过蚊子的声音。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也与知识经验有关。即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起了纠正作用,从而使人对事物有了较稳定的看法,形成了知觉的恒常性。

正因为有了恒常性,我们对事物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评判,否则每个事物随时都可能变成新事物,整个世界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单元小结

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没有感觉便没有知觉,但知觉并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累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注意,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而准确的印象。

幼儿注意的发展表现为: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注意品质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教师应正确分析影响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通过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和合理组织活动等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此外,要区分幼儿多动现象和“多动症”并谨慎对待。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听觉、触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上,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教师应正确运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活动,并有效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2。幼儿的注意有何特点?你认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请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观察、记录幼儿注意的现象并加以分析。看看老师是如何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

4。如何看待孩子的“多动”现象?

5。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二者有何不同?

6。幼儿视觉和听觉发展有何特点?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听力?

7。幼儿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发展有何特点?

8。如何利用适应、对比规律组织幼儿的活动?

9。幼儿的观察力发展有何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案例分析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王老师在讲故事活动中运用了哪些注意规律?请用相关规律理论对这一活动片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述。

王老师组织“小猫钓鱼”的故事活动。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王老师事先准备了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讲述前,王老师通过提问“故事里有谁?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求幼儿认真听故事。讲述中,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述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问题解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