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游戏小组常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尤其是发动家长们一起制作玩具,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让家长感受到变废为宝,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比如,用废报纸团成的纸球再用胶带粘牢固,就成了孩子们可以玩的球;废旧轮胎也是很好的玩具,可以用来滚、钻、跳、抡等。废旧的纸盒子可以用来做棋盘;易拉罐可以用来做梅花桩、高跷等。这些材料制作的玩具成本低、制作方便,孩子们还非常地喜欢。
②民间游戏
家长身上蕴涵的民间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创意也有很多。大家都经历过童年,童年玩过的各种游戏现在跟孩子们一起重温,这也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每个家长拿出一个自己的绝活,咱们就能收集许多素材。比如后面案例中的风葫芦、滚铁环。还有一些大家熟知的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翻绳、折纸、沙包、绕口令等等,有身体运动的、手部运动的、语言的,应有尽有,可以说是个百宝箱呢!
除了上述指出的两个方面之外,家庭中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还有很多。以四环为例,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们通常是市场上的摊商,摊位上摆着的萝卜、白菜、土豆等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认识认识自家摊位上卖的东西,数数这一堆有几种菜,称一称东西谁更重,认识一下钱币,跟来买东西的人打声招呼,都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教育。
[案例1]“风葫芦”引发的思考
今天又是例行的玩具制作时间,这次制作的玩具有一个是“风葫芦”。晓月的奶奶和老师一起把硬纸板剪成小圆片,并在小圆片中间挖出洞,然后将线绳穿过去,就做成了一个“风葫芦”。晓月的奶奶一边做,一边就和晓月玩起来,晓月看奶奶玩得很好,也跃跃欲试,但是她并不会玩,奶奶就耐心地教她,祖孙俩一起玩了起来。
玩具制作结束后,我们向家长展示今天做的玩具,苏鹏的妈妈、于琛的姐姐、何新月的姥姥等家长、老师还有几个小朋友,都跟着一起做了。聊起那个风葫芦的玩法,有人说“我小时候也玩过,不过现在都差不多忘了,我记得还有好多玩的(东西)呢。”晓月奶奶于是很开心地向大家介绍:“我还会用线绳编梯子、编喇叭。”说着就从桌子上拿起一根绳子,几个动作就编出一个“梯子”(也像大桥),随后又编出一个“喇叭”来。
[案例2]发掘身边资源,因地制宜创造自制玩具
(1)收集废旧物,变废为宝
纸类:可利用普通纸、包装纸、挂历纸等制成拼图、头饰、交通工具、花瓶、家具等。
线类:用毛线、绒线等编织小动物、包、头套、花等。
布类:可制作小布书、多用袋、娃娃、服饰、沙包等。
橡胶、塑料制品:用旧轮胎、篮球、乒乓球、唱片、塑料包装盒等可制成秋千、话筒、小飞机、小汽车等。
瓶罐:用塑料饮料瓶、药瓶、易拉罐、食品罐等制作餐具、茶具及“娃娃家”的用品。
瓶盖:各种大小不一的瓶盖可制成转盘、拨浪鼓、棋、积木等。
吸管、雪糕棒:可制作木房子、运动器械、桌面玩具等。
利用技巧:
家长在平时留心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物,将其消毒,进行简单的归类,放置于一个大纸盒中,如需要可随时取得。
(2)利用自然物,就地取材
植物类:农作物、蔬菜、水果及其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动物类: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残留物,如贝壳、羽毛、蛋壳、骨骼、珊瑚等。
其他类:沙、石、冰、雪等。
利用思路:
从材料自身的特点出发,考虑自制玩具的可能性。
体积:体表的外形像什么?怎样巧妙利用?
容积:内部是否有容积?怎样利用?
截面:其横截面、纵截面的形状和内层结构是否可以利用?
累加性:多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累加或重叠组合后是否可以利用?
也可以从所需制作的玩具出发,考虑利用材料的可能性。
3。来自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
四环游戏小组的很多活动材料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每周进行玩、教具制作活动,丰富了游戏小组的活动。
除了这些有形的资源之外,我们还不要忘记周围环境带来的惊喜,院子里的大树长出新芽了、树叶变绿了、落叶了,角落里发现了奇怪的虫子,院子里被大雪覆盖了厚厚一层,这都是我们可以随时跟孩子一起感受的。
小结
经历了上述四个步骤,非正规教育的开创阶段这一大任务也已经基本完成,大家回顾一下第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其间出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可以在此总结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