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项目法施工”是大家公认的符合施工管理客观规律的理论。“项目法施工”的核心观点强调:企业是项目运作中心和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有效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
同时著名的“项目三角形”理论也表述了“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石,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石”这一施工企业管理规律。
我们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并在实践过程中去践行。
本课题是适应项目管理发展规律,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研究对象,为实现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系统化而选定。
(四)要落实《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要求我们的项目管理行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全面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不断改进项目管理水平,以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依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制的中建《项目管理手册》(第一版)明确了坚持法人管项目、系统化管理、持续改进、相关方满意的项目管理方针。
建筑施工企业一直以来为有效实现法人管项目,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思考和实践。本课题为实现《规范》和《手册》的要求而选定。
三、实施时间表
续表
四、管理重点与难点
(一)方圆图形演进与说明
过程图形
标准图形
“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在形式表现上是以“三实两虚”、“三方两圆”构成的几何图形。形象地描述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控制点和着力点。其中的褐、蓝、黄三种颜色分别代表项目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和结算效益,实线和虚线则分别表示管理过程中相对固定和可变的内容。它将项目的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和结算效益,项目的合同造价、责任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和结算总价,项目成本应重点控制的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周材费和现场经费,以及项目管理的质量、安全、工期和环保四个支撑点都在一个外圆内方的图形中形象地展示出来。并通过不同的图形变化形象地描述项目不同的盈亏状况。
1。面向对接市场的二个“圆”
(1)外圆:项目结算总价。包括工程实体结算价、工程变更、签证索赔、奖励等,受项目过程中结算管理水平影响,在项目全部完成后方能确定边界,因此用虚线表示。
(2)内圆:项目合同造价。在项目开始时由承包合同已确定,因此用实线表示。
2。面向对内管理的三个“方”
(1)外方:项目责任成本。企业依据投标成本测算和合同洽谈条件,由企业给项目管理团队确定的成本最大数额,一般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已被固定,因此用实线表示。
(2)中方:项目目标成本。在项目开始时,由项目管理团队确定的目标成本数额,一般在项目策划中已被固定,因此用实线表示。
(3)内方:项目实际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周材费和现场经费5部分组成,受项目过程成本管理水平的影响,在项目完成后方能确定边界,因此用虚线表示。
3。四个支撑点
四个支撑点包括质量支撑点、安全支撑点、工期支撑点和环保支撑点。
4。三个效益划分的规则
(1)经营效益。是因企业品牌得到的收益。在项目承接时,通过施工合同条件约定、中标价即已确定。由“合同造价”和“责任成本”划分开。
(2)管理效益。是项目的各管理层通过加强管理,在既定的项目责任成本的基础上节约实际成本的费用支出得到的效益。由“责任成本”和“实际成本”分开。
(3)结算效益。是并不需要发生额外建造成本,在现场由技术与商务管理的结合,通过结算签证得来的效益;也有一些是现场实际并没有发生,但按照市场规则或合同约定应计取的;还有一些按市场平均管理水平这些费用是应该发生的,但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没有发生或少发生,但是能从业主那里算回来的效益。
5。五项费用排列的讲究
(1)费用列项。“方圆图”没有按我们的标准将项目成本费用划分为标准的七类。而是将“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合并为以往我们传统称谓的“现场经费”,隐去了“税费”这项不因管理起变化的费用和可分解为其他几类费用的“分包工程费”,加入了我们现场材料管控难度较大的“周材费”。这样就有效突出了管控重点。
(2)编排顺序。“方圆图”五项费用应从中间开始,自左上角顺时针分析,第一项是项目实体的最大费用,是首要控制目标;前四项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完全消耗掉的费用,人工费为首,寓意人工费管好进场选择、选对队伍是重点。而周材费放在最后,寓意周材费的控制关键在于管好现场使用和收尾退场。
(二)重点内容
1。“外圆内方”的管理理念
方圆图中,“圆”,即“圆通”,代表着周密与灵活;“方”,即“方正”,代表着稳健与严谨。方圆相济、外圆内方,是一种既稳固又最具张力的构图,是对一种管理哲学的形象诠释和直观解读。
(1)对外的“圆”。对外开源管理应该“圆”——讲求思考周密、思路开阔、方法多样。同时讲求“圆”得有理,即必须是在法律及合同的框架内,追求经营效益和结算效益的最大化。
(2)对内的“方”。对内节流管理应该“方”——制度严谨、管理系统、策划科学、权责分明、措施到位。讲求“方”得有据,即低成本不是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偷工减料,而是要强化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在可控的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在实现项目质量、安全、工期和环保目标的前提下使各项成本控制在合理的目标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