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欣赏的方法和要求
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欣赏方法,存在着差异化的欣赏要求,且每个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会采取一些独有的途径,但是在长期的艺术欣赏实践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形成了不少共性的、基础性的方法和要求。其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为主,且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就先天条件而言,先天失明的人无法有绘画的感受,先天失聪的人也无法有音乐的感受。对绘画和音乐的敏感程度,与人的视听器官的先天敏锐程度有关。就后天条件而言,各人生活条件和经验的不同,对感官的培养、锻炼的不同,这些外部条件使得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这些个人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虽跟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有关,但在本质上是人类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在生活中和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和训练的结果。
审美能力只能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加以提高,不能把它看成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做可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和丰富的东西。人们应当经常关注艺术领域的成果,通过学习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包括自己的创作和对别人艺术成果的观摩),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要博览群书(不仅是名著小说,还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社科等)。唯有知识面越宽,你的审美能力才能越强。
(二)联系现实和艺术,把握艺术审美特性
艺术作为精神作品,要想把握住其审美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注意:
1。艺术是复杂而特殊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心理过程
人类对客观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把握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即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的方式,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产物。就一般情况来说,艺术无疑是现实的反映,但从现实到艺术,却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特殊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家创造艺术,首先必须对生活有所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感受;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科学意识,也不是道德意识,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同时,艺术家在对现实的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意识通常是零散的、宽泛的,因此,艺术家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集中、提炼、典型化,才能最终将其升华为艺术。可以这么说,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集中和升华。
2。美的创造是审美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活动的统一
美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过程,又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的过程。它并不是单纯的精神领域的审美感受活动,而是与体现着意志目的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创造活动。所以,美的创造和审美感受在意识上的想象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又跟一般实践活动不同,其主要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常常受到情感规律的支配。
3。美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展开的过程
美的创造和人类其他创造活动一样,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展开的过程。美的创造成果直接凝结着人的情感、智慧,体现着人的联想力、想象力,体现着人的意志力量和实践能力。
(三)整体把握艺术形象
罗丹曾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其整体的和谐。故而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应当着眼于整体,即从全局出发。如何察看整体,大致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看艺术的大效果,要看做品的意蕴、精神内涵是否充分得到表现。高明的形式和技巧完全融于形象之中,当人们被形象所吸引时,往往察觉不到形式和技巧的作用,甚至将它们暂且忘记。这种运用手段,不仅说明艺术欣赏看重对意蕴的领悟,又说明艺术形式所特有的魅力。
其次,要察看艺术作品的整体脉络是否清晰。就油画而言,无论它的画面多么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其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内心必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只有找准它的脉络,你才可能真正将自己的思维与作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