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异常丰富动植物资源,关注、宣传并保护它们是纪录片工作者的另一使命。目前,我国此类题材的创作刚刚起步,将大有可为。
例如,《野马之死》中,准噶尔一号的惨死给人们的震惊绝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有人性上、哲学上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们对于动物的理解和关爱,其实和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和关爱一样,需要一种人性的视点。该片展示的人与自然的尴尬关系:人类“过分”的爱护它,结果毁了它,令人茫然。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我们学会爱动物的时候,才能真正爱自己。
5。关注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纪录片是纪录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对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想的建立以及科学精神的倡导,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纪录片《爱的奇迹》使用特殊的摄影机,奇妙而真实地纪录了一个生命从孕育到分娩的过程。这向人们展示的完全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一个令人冲动、令人自豪的世界。当人类用科学的方法去领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以外,我们也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纪录片创作的题材虽然很丰富,但是类型还是有限的。因此,同类题材、相近人物的纪录片如何找到不同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内涵、新的意味,成为纪录片创作题材的开拓上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同类题材要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可以是注入时代新的内容;可以是换一种思考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深度;也可以是采用不同的风格和形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出新的不同的结果,才能给人启示。
(三)中国纪录片的欣赏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是1983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描写长江和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当时,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强观众的参与意识,该片在表现手法上增设了“节目主持人”;③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话说长江》大量的同期声,如拍成都的茶馆时,有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
《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破的标志,如采用的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主持人等手法。并且理论界一致公认《望长城》在纪录片语言、题材、风格、视角、叙述方式等诸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望长城》让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找到“解放”的感觉。中国纪录片从此进入成熟时期。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令人眼前一亮。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1。纪录片制作精良,传达了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美食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所以纪录片必须采用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因此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2。纪录片倡导平民理念,叙事方式独特
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平等、理解的视角与普通百姓沟通交流,即为纪录片“平民化”创作理念。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和朴素情感。这样就使得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的感动。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在纪录片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如黑龙江70多岁的“鱼把头”、陕北卖黄馍馍的老汉、浙江慈城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等等。
国际纪录片的成功制作标准,就是“平民化”与“造悬念”。在节目开始,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例如,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纪录片里的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就这样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串场,再排序出场。整个故事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实实在在的讲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与生产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达到以故事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
3。纪录片制造社会文化认同,引发民族的情感共鸣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不同的食物,这其实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渊源。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而这部纪录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就地取材、就材而食、就食品人、就人化文。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所处的地缘环境来寻找食材,进而做成种种迷人味道的食物,然后从这些味道中品出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最后通过讲述日常生活百态来成就中国文化的深沉积淀,可谓由俗见雅、由浅入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拌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表示边看、边流泪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食欲,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简单、家常的菜肴,反而让人越是容易泪流满面。“小时候的味道”、“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到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尤其是和家乡有关的部分,亲切感溢于言表,但也让离家在外的莘莘游子平添一分乡愁。在纪录片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然后再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既有制作的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政治变迁、文化进步密切相关,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思路和文化特征,特别是当代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普通人的生活成为纪录片的主题和中心,未来中国纪录片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反映生活,反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