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纪录片
(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他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
在此期间,中国台湾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中国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
新纪录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兴起或者说它的萌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曾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对准他周围的“盲流艺术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诞生。尤其片子的拍摄横跨了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时,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宏伟,气势浩**,内容丰富,深深地吸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中国纪录片的题材
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是很宽泛的,因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日常生活及其他内容。所以纪录片的题材和类型很多,但一般性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注时代内容
中国当今的社会可谓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着不同层次的变革。这种时候,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都处于一种动态之中。纪录片关注、见证这种时代的变迁,纪录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境况、情感经历以及精神追求;纪录民族、文化在世界性的潮流面前的处境和走向。
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当中,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工作单位、社会地位等都经常会改变、迁移和流动,在原先的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都在进行重塑,可供人们选择机会更多了,同时危机感也增加了。纪录片工作者着力去展示这种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
2。关注主流群体
纪录片有责任全面真实地反映和纪录社会生活。除了关注那些弱势人群、边缘文化的题材,更要关注主流文化主流人群。否则会影响了纪录片功能的发挥,也无法充分展示纪录片的力量。因为,它脱离了主流以后,就变成以个人色彩为主的东西了,而这并不是纪录片的定位。
虽然,民间的纪录片人创作富于个性色彩的作品,关注个人兴趣范围内的题材,但这终究不应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体,只有对社会主流群体、主流文化的关注,才能握时代潮流,反映时代潮流。
3。关注民生
民生不仅应该是许多纪录片直接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录片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民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移民问题、土地问题、下岗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应该是纪录片关注的不可忽视的一类题材。因为在和平时期,人民生活的品质应成为每个文明社会追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纪录片才会有影响力,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魅力。如纪录片《三峡移民》。
中国的三峡工程令世人瞩目,除了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工程效应以及环境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受工程影响的库区人们的迁移问题。在2002年的上海国际电视节上,国际评委一致把金奖授予纪录、反映这一民生问题的纪录片《三峡移民》,显示出了他们人性视点和对于民生的关注。本片围绕移民过程中所产生的多重矛盾展开叙述,讲述了国家的移民政策、基层干部所做的艰难而细致的劝离工作,以及移民们的复杂心情。从故土难离,到舍家为国,最后迁往他乡,整个心路历程,可歌可泣。该片之所以感人,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去关注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
4。关注自然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长久以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却被长期忽视了的动物们吧。它们有着我们人类一样的灵性和情感、快乐和悲苦。《野马之死》中的准噶尔一号、《远去的老马》中的库卡、《中国的金丝猴》、《峨眉藏猕猴》,还有《孤岛护鸟人》中的濒临灭绝的琵鹭,《英与白》中的英英,还有《平衡》中的藏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