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评价主体的变化。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和家长等都是评价的主体,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而教师和幼儿又同时是评价的客体。幼儿园教育评价要把单一的评价主体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既适用于幼儿,也适用于教师。对于外部的评价(如社会人士、第三方机构等对幼儿园教育评价),特别是教育活动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即便是作为第三方评价者,也要倾听教师声音,吸纳教师意见。《纲要》指出,“教育活动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当园长或他人来评价时,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充分沟通,把评价过程看作是一个平等研讨、共同研究与进步的过程。
(6)评价类型的变化。传统教育活动评价更多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他人评价及量化评价的方法。根据《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要更多强调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质性评价、动态评价。如“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就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在采用综合化的评价时,也应鼓励采用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也要适当“因人而异”,不能搞大统一标准。
(二)与日常教育工作相结合
《纲要》也指出,“教育活动评价应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并不是超越幼儿园日常活动之外的额外工作,它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纲要》指出的:“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一些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活动评价时特别是实施幼儿发展评价时大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主要在期末进行。期末工作多,这时候如果专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内容、评价对象较多,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班级的评价工作,往往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而且因接近期末,评价结果也无法及时反馈以改进教育或服务,评价工作的效益低。以幼儿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工作,应以日常观察为收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手段。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也是收集评价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这样做也能保证评价信息的真实、可靠。幼儿园评价教师时,要随时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情况,并进行评价。将评价融入幼儿园日常工作,并不排斥某一阶段结束后的集中评价,两者应互为补充。但总结性评价应以日常形成性评价为依据。这样既能保证评价信息的真实、客观,又能减轻教师在期末时的负担,不至于影响正常教育活动。
(三)慎重、全面、科学评估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评价教育活动时,凡涉及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注意:一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二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三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四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最近发展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对幼儿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或改进幼儿园教育活动。
【学以致用】
你认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结果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课外拓展】
幼儿发展评价结果与运用
幼儿发展评价能否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取决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要分析和把握本班幼儿发展的整体水平,包括在每一具体发展领域及其指标上全班幼儿表现出的几种现实的发展水平,以此作为制订班级计划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本班幼儿总体发展情况心中有数,在头脑中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儿童,所制订的教育计划才可能既符合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年龄特点,又适应本班幼儿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②要分析每个幼儿发展的个别特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幼儿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包括家长等)了解每个幼儿,从而创造适合幼儿的教育,即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人独特性,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情景观察等手段获得幼儿发展的丰富信息后,对照评价标准,确定每个幼儿在各个发展领域,特别是存在明显问题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别指导计划,以便在教育进程中加强对不同幼儿的指导。③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为改善托幼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教师不仅要通过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还要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阻碍进步的因素。这种分析不应局限在托幼机构教育这一个方面,还要深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分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使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和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恰当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反馈,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提高其改善家庭教育的自觉性。
(资料来源:浙江学前教育网http:data。06ab2008012550413。html)
[1]彭俊英。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示例。山东教育,2005(9),第8~9页。
[2]黄瑾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新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31页。
[4]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新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32页。
[5]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新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333页。
[6]王坚红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8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有改写。
[7]陶保平编著。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78页。
[8]陶保平编著。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79页。
[9]陶保平编著。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82页。
[10]陶保平编著。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8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见网址:http:。krbb。fo_vie?id=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