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自制教玩具。自制教玩具是由教师根据教育活动需要,自己和幼儿一起动手设计和制作的,如幼儿游戏时使用的头饰、废泡沫塑料做的各种实物模型、旧布缝制的沙袋等。
2。多种手段选择的策略
(1)依教育目标来选择。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选择什么样的手段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一定要首先考虑教育目标的需要。如“有趣的黄豆”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乐于观察事物的变化,了解黄豆的特点以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就可选择实物“黄豆”为观察对象,选择多媒体播放有关用黄豆作为原材料制作豆制品的光碟。又如“我喜欢的小动物”的讲述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喜欢的小动物的情感,懂得爱护和照顾小动物,能清楚地讲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那就可以使用照片或挂图,让幼儿看着直观的图片进行讲述。
(2)依教育内容来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是选择手段的重要依据。例如,科学活动“比长短”就需要选择长短不一的实物或生活用品,让幼儿在观察中比较鉴别物体的长短。又如体育活动“抓尾巴”,那就需要选用纸、布条或绳等材料自制“尾巴”,并选用录音机播放音乐,用音乐指挥幼儿进行游戏。
(3)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任何一个教育活动,都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来配合使用。在选择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就是正确和恰当的。总之,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手段,并将多种手段配合使用,就能发挥手段为教育活动服务的最大价值。
(三)教育活动中教师随机教育的策略
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突破困境、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对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能立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并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随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智能素质,是教育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而产生。
1。明确每一个活动环节的教育目标
随机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能将教育目标分解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能抓住各个环节的有利时机进行相关内容的培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
中班的一次集体教育活动是“找夏天”,老师让幼儿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寻找夏天,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们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画着,有的画电扇和空调、有的画西瓜,还有的画游泳等。老师让他们相互讲述和评价。孩子们都在积极热烈地进行着,只见小军用手捂着自己的画,不言不语,安静的坐在一旁。老师走近小军,微笑地说:“小军一定和大家画得不一样,那他到底画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军这才举起自己的画,大家一看,原来他画的是一只蚊子和一把电蚊拍。老师马上说:“小军果然与大家画得不一样,说明他平时很注意观察。我们为他鼓鼓掌吧。”大家都为他鼓起掌来,小军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小军一直用手捂着自己的画,说明他对自己所画的“蚊子”不自信,担心教师会不认可。但教师从小军所画的“蚊子”中,发现他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还鼓励他,体现了这位教师能将《纲要》中鼓励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的教育目标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之中。
2。在活动中寻找和抓住教育良机
随机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和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做到随人、随物、随事、随地、随境、随时地实施教育。
案例二:
一天,王老师发现亮亮在植物角给小蒜苗浇水,只见亮亮拿着自己的喝水杯,走到开水桶旁,装着一杯开水,小心翼翼地为小蒜苗浇水。这时汪老师问亮亮:“小蒜苗口渴了,你在关心它,给它喝的什么水呀?”亮亮说:“给它喝开水。”老师又问:“为什么要给它喝开水呢?”亮亮答道:“我们小朋友是喝开水的,小蒜苗也要喝开水,这样它才不会生病。”王老师说:“那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你负责给你这一盆小蒜苗浇开水,我用冷水给我的这盆小蒜苗浇水,看看谁的蒜苗长得好。”几天过去了,亮亮的小蒜苗蔫了,老师的小蒜苗长得非常好。亮亮不解地问老师:“这是为什么呢?”王老师仔细地给亮亮讲解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与我们人类生长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等道理,亮亮听完后点点头,知道自己是好心办成坏事情了。
教师所进行的随机教育抓住了人、物、境和事,通过对比实验,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3。提升自己对幼教事业的责任感及教育智慧
随机教育的程度与水平能折射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教育智慧[4]。面对同样的教育时机,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教师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并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有的教师则察觉不到教育的契机,浪费了身边的教育良机。
案例三:
这是一节美术活动“小蝌蚪”。通过让幼儿用手指点画小蝌蚪,感受春天的特征,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幼儿积极性很高。活动一开始,教师组织幼儿自由地到四周去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长得什么样子?他们一下子乐开了,纷纷跑去从各个方位看小蝌蚪。明明也很兴奋,满场跑,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教师微笑着说:“明明,这些小蝌蚪都长得一样吗?”忽然,明明将手伸入玻璃缸内,去抓小蝌蚪,溅得满桌子都是水,班上顿时一片哗然,教师马上说:“我知道明明非常喜欢小蝌蚪,是想摸摸小蝌蚪对吧。”明明使劲地点点头,随后,独自坐在位置上。活动继续进行,幼儿观察回来,教师请幼儿说说见到的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幼儿都举手了,“小蝌蚪长着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小蝌蚪长出了后腿”……明明也举手了,教师请他回答,他说:“小蝌蚪摸上去身体是软软的”。“明明观察得与大家还真不一样,不错。”教师表扬了明明,他特别高兴,站起来围着教室学着小蝌蚪的样子游来游去,教师又及时地引导大家跟着明明的样子学小蝌蚪游来游去。接着幼儿开始自由尝试画小蝌蚪,大家画得很投入。教师还不时地鼓励幼儿在用油画棒添尾巴时画出不同方位、不同姿势的小蝌蚪,再加一些水波浪、水草等东西,明明也在认真画。活动结束前,进行了同伴间的相互欣赏,以集体评议的方式将小朋友认为好的画贴到展览区。“老师,这是我的画。”明明说,教师评价说:“你画得不错”。于是将自己的画贴在展览区,目视自己的作品,久久不肯离去。
案例四:
自由活动时间中班的几个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在自然角观察着金鱼,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议论着,看见刘老师走过来就问道:“小金鱼怎么有的穿着红色的衣服,有的穿着黑色的衣服呢?”刘老师没想到这下被他们给问住了,只见她满脸疑惑,不知所措。幼儿见刘老师没有作答,就又重复地问了一遍,这下刘老师就被问恼了,说道:“金鱼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有什么好问的呢,你们自己看就是了”,说完转身就离开了。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再吭声了。
此案例与前面三个案例中教师的言语、态度和行为不一样,教育的效果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是进行随机教育的前提,对幼教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进行随机教育的核心。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及教育智慧。
【学以致用】
1。结合以下案例分析,活动中运用的是哪种组织形式?选择了哪些方法、途径和手段?
中班语言活动:会讲故事的贴纸
活动目标:
1。愿意主动向同伴介绍,体验交流的快乐。
2。尝试借用操作板进行故事创编。
3。能够运用连贯的语言围绕“贴纸”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讲述故事和分类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个操作板,带标记的分类篓每组一份、贴纸、记号笔、废纸篓若干。
3。环境创设准备:各种贴纸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