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头脑风暴】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明确指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订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重要的组织形式,它具有哪些类型?又有哪些特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在幼儿园大都以“上课”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后来随着“活动教学”新理论的传播,幼儿园开始将原来的“课”改为“活动”,把“幼儿园教学”改为“幼儿园教育活动”。1996年教育部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称为“教育活动”,这使“教育活动”正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规范用语[1]。《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是针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幼儿园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节日娱乐活动。
(一)日常生活活动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一些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整理活动、入园和离园、过渡活动和自由活动以及散步等。
餐饮活动:幼儿在园的餐饮活动包括早餐、中餐、午点、晚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饮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要为幼儿制定科学的饮食制度和培养幼儿自主饮水的好习惯。
睡眠活动: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日托的幼儿在幼儿园午睡时间为2~2。5小时,全托的幼儿晚上应睡足10小时。
盥洗活动:幼儿园每天的盥洗活动是培养幼儿从小爱清洁、讲卫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教给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正确的盥洗方法,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喜欢洗澡,讲究个人卫生等。
如厕活动:如厕活动是幼儿在园每天的生理需要,也是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对2岁左右的的幼儿就可进行如厕能力的培养,这对幼儿的生活独立性和集体生活的适应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整理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个人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游戏材料等物品进行有序管理的过程。如喝水后将水杯放回原处、玩完游戏将玩具放到指定的地方、午睡上床时叠好自己的衣服、裤子,摆放好鞋子、午睡起床后叠好被子等。
入园和离园:入园和离园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和结束。培养幼儿保持仪容整洁入园的习惯,能有礼貌地向教师问好和向家长道别,会主动向教师陈述要求,积极参加活动和值日生工作,遵守常规等。离园前,让幼儿参加整理活动,使幼儿养成清洁环境和将物品归还原处的习惯,学会收拾个人物品和检查自己仪容的整洁,离园时要向教师告别。
过渡活动和自由活动:过渡活动是幼儿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的环节。这种活动时间短暂、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包括两次教育活动之间以及进餐前、入睡前、如厕后的生活环节。自由活动是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玩具材料、玩伴的活动。
散步:散步时,幼儿虽然是集体而行,但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地走走、停停、玩玩、讲讲。散步多在校园、邻近的公园、社区、宽敞的人行道等地方进行。
(二)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幼儿的最基本活动。幼儿游戏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创造性游戏;一类具有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以幼儿自主、自由地玩为主。它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开展创造性游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幼儿完全自发地游戏;包括游戏发起、主题确定、材料组织、成员分工、游戏展开等均由幼儿自主进行,教师可参与游戏,作适当指导。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控制游戏环境创设,如在游戏区设置多个主题的游戏场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选择,自由游戏。这种情况称为幼儿自选游戏。在幼儿自选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参与幼儿游戏,作适当指导。
有规则游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设计编定的。这类游戏强调幼儿在一定规则中进行游戏,以教师组织幼儿玩或由幼儿自己组织玩为主。它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一般将其用于教学中,称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这类游戏中教师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三)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指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幼儿主动学习,以获取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组成的双向活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分为直接教学活动和间接教学活动。
直接教学活动包含教师的直接“教”和幼儿的接受学习。教师采用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教师直接“教”是指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幼儿的接受学习是指幼儿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直接教学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而,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方便。如果教师在“教”之前对幼儿的情况非常了解,所讲内容又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理解水平,并能在讲的过程中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不是要求幼儿死记硬背、强制灌输,使幼儿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也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
当然,直接教学有不少缺点。例如,因为知识和理解能力缺乏,幼儿对“教”的内容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和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形成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幼儿自主学习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间接教学包含教师的间接“教”和幼儿的发现学习。教师采用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间接“教”是指教师通过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利用适当的中介(榜样、材料、事件等),让幼儿与中介相互作用,以达到教育目的;幼儿的发现学习是指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间接教学有许多优点,例如,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通过尝试主动学习和发展;幼儿获得的都是有意义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兴趣、情感、能力等;教师以平等姿态参与幼儿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教师以自然的方式接近幼儿的生活,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幼儿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教育影响。
当然,间接教学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容易陷入表面、缺乏系统的状态,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论;与直接教学相比,间接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相对比较困难,虽然它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模式可套,对幼儿活动的指导要求有较高的技能技巧,特别是需要教育的灵活性、随机性。
(四)劳动活动
劳动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通过劳动,可以使幼儿学习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初步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劳动的习惯。幼儿劳动的内容有自我服务劳动、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和种植、饲养劳动等方面。
自我服务劳动是幼儿自己照料自己的劳动,如穿脱衣服鞋袜,清洁整理用品等。
为集体服务的劳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幼儿为班级、幼儿园或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为集体服务的劳动能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关心和为集体服务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也是对幼儿进行爱集体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集体服务的劳动有集体劳动、值日生劳动、个别委托劳动和家务劳动等。
种植、饲养劳动是幼儿在接触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劳动。劳动中幼儿亲自参加种植一些易于管理和较短时间能见到成果的农作物,如种植向日葵、蓖麻、玉米、豆角、瓜类、青菜、白菜、萝卜等,以及照料适于幼儿饲养的小动物如兔子、鸟类、鸡鸭等。
(五)节日、娱乐活动
幼儿园的节日活动,是为庆祝纪念性节日、传统的民俗节日和幼儿自己的节日而组织的活动。幼儿园中经常举行的节日活动有: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元旦以及民俗节日中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此外,幼儿需要认识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以及教师节等有着重要意义的节日。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还可以庆祝本民族的重大节日。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形式有:全园庆祝会、联欢、游艺活动、班级庆祝活动、慰问活动等。
幼儿园的娱乐生活是指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或带有游戏性质的手段,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给幼儿带来快乐的活动。包括看电影、电视、木偶戏、歌舞表演、小魔术或演示娱乐玩具、玩娱乐性游戏、小型游艺会、迎新活动、毕业欢送活动、生日聚会、亲子活动、郊游等。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现在幼教界逐渐使用“教育活动”一词来代替以前的“课”,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体现出一个教育观、儿童观的改变,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过去传统幼儿教育中过分突出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小学化的倾向,力图将幼儿教育重心转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那么,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活性、游戏性、体验性和综合性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