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表现美的过程体现在他们的自由想象和创造上,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那种过分强调表现技能技巧的偏向,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幼儿开阔眼界,获得丰富的刺激,创设幼儿能充分展示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和条件。
三、幼儿美育的途径
(一)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1。创设美的生活环境陶冶幼儿
为幼儿提供美的环境是美育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美的环境对幼儿能起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能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使幼儿得到美的享受。幼儿园的室内、室外环境应清洁整齐、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尽可能做到绿化、美化、儿童化,使它成为幼儿审美活动的乐园。教师要引导幼儿欣赏周围美的生活环境,启发他们热爱和保护美的生活环境,组织幼儿参加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和保护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2。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染幼儿
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美是幼儿最接近、最熟悉、最容易感知的。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在幼儿的整个生活中,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应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认识周围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物的美。幼儿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很多,例如,与教师、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言语美、行为美、仪表美;散步中观赏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美;就餐时菜肴的色、香、味以及炊事员叔叔的劳动美;幼儿园之外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美、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美,如金色的稻田、雄伟的建筑、美丽多彩的服装、琳琅满目的商品等;精神文明之美,如祖国各地的好人好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事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洪抢险的事迹等;家庭成员言谈举止的形象美,家庭气氛的祥和美等。总之,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可以帮助幼儿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美和丑,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操。
(二)利用自然美对幼儿进行美育
自然界的美是真实的美,它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很容易为幼儿所感知。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特别是大城市的幼儿园可以利用远足、郊游、到农村参观等活动,尽可能地创造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利用幼儿周围的自然物进行美育,如让幼儿去爬山,去绿茵茵的草地上玩耍,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让幼儿通过绘画、编故事、制作标本等方式,把感受到的自然美表现出来,培养幼儿初步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自然美时,要启发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美,教师可选择恰当的能为幼儿理解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中的美,使他们能较充分地感受自然美,并引起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三)通过幼儿艺术教育进行美育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进行美育的主要手段。艺术能给人以最充分、最完满的美的享受。艺术美直观、鲜明、富于表现力,因此最易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最能陶冶幼儿的情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幼儿园常见的艺术教育种类主要有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能发展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等的综合审美感知,让幼儿被歌曲、旋律、舞蹈、绘画、工艺品、诗歌、童话、故事等所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并激起幼儿用节奏、色彩、线条、形体等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欲望和行动。
(四)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美育
美育可以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其他各领域之中。在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活动中,可以体现审美的特征,贯穿审美的理念。例如,在健康领域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并喜欢吃常见水果时,可以让幼儿先欣赏不同水果的美;在社会领域活动中,教育幼儿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以保持环境的优美;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在给幼儿讲故事的同时,让他们体验语言和意境之美等。
【学以致用】
1。请分析以下美育活动达成了什么目标?在实施幼儿美育时,教师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教师根据舞蹈情节编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讲故事前,老师饰演蒙古族的小姑娘,让幼儿观察蒙古族服饰的特点,再放一段优美的蒙古乐曲,幼儿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故事。然后,教师根据故事的内容提问。例如,你觉得这个故事说的是哪个民族的事?故事里的小牧民在做什么?谁能创编“挤奶”的舞蹈动作?
教师让幼儿创编几分钟后,让幼儿表演“挤奶”的舞蹈动作。有的手提着小桶,有的用胳膊挎着小桶;有的将小桶提在前面,有的提在腿的旁边;有的走着去,也有的边跑边跳着去,还有的骑马去。“挤奶”动作更是有趣,这边挤两下,那边挤三下,头往上一仰,好像在看什么……每个幼儿都扮演得非常好。教师稍稍整理幼儿创编的动作,鼓励幼儿跳出与别的幼儿不一样的“挤奶”动作。这样,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了。
2。观看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写出此活动所达成的目标,用幼儿美育理论分析此活动组织得怎样?
3。参观附近幼儿园,访问幼儿教师或园长,分析该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情况。
[1][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第155~156页。
[2]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第44页。
[3]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第46页。
[4]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武汉:武汉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