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上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教目标就属于这一层。
二是年龄阶段目标。它是依据儿童发展水平,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作具体分解和落实。
三是学期教育目标。它是按照幼儿园教育活动时间将目标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逐步递进的单元目标构成的。
四是单元教育目标。单元目标可以分为内容单元目标和时间单元目标。内容单元是以教育活动主题为单元来分解教育目标,时间单元是以一个月或一周为单元来分解教育目标,分科教育较多地采用时间单元的形式划分目标。
五是教育活动目标。它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或某个具体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它是单元目标具体化,是一种最具有操作性的目标。
最上层的目标即幼儿园教育目标基本上是固定的。下面四个层次由上到下,每一层目标都是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每一层目标都受上一层目标的制约。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通过层层具体化,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2。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指每一纵向层次的目标都可从三个角度加以分解,分别形成任务目标结构、学习范围目标结构和发展目标结构。
从幼儿园教育任务出发确定幼儿园教育目标,每一纵向层次的目标都包括体育的、智育的、德育的和美育的目标。这四育的目标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任务目标结构。
从幼儿学习的范围出发确定幼儿园教育目标,每一纵向层次的目标都可以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目标,从而形成了学习范围目标结构。
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幼儿园教育目标,每一纵向层次的目标都包含了身体动作发展、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目标,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目标结构。
不管从哪一种结构出发,教育目标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幼儿的发展。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确定教育目标是一种较为直接的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式,也是一种与幼儿发展更接近的目标结构。(见图4-1)
图4-1幼儿园教育目标层次与结构
(四)构建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在建构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时,特别是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微观的具体目标时,应将纵、横两个层面交叉结合起来考虑。以任务目标结构和身心发展目标结构的交叉为例,幼儿园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任何一方面都含有动作、认知、情感、能力发展的内容,同样,动作、认知、情感、能力任何一方面都必须体现体、智、德、美四方面的教育内容,两个层面上各成分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保教目标确定教育内容的成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领域,制定出一个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见表4-1)。
表4-1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分解示例
其次,根据教育目标体系确定教育“主题”和具体内容,确定“主题”的目标和“主题”中所包含的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同样可以运用上述方法。制定出教育“主题”目标后,检查它的可行性、适宜性及“上”、“下”级目标之间是否衔接,然后据此选择内容、形式、手段,设计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
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做到:
1。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要立足于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认知、情感(包括个性、社会性)、动作几方面不可偏废。幼儿园教育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一定要全面,即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经常出现教育目标的偏差,或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或在智育中重知识的掌握而轻智力的培养,认知兴趣、动手操作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等更被放在次要位置;或在体育中重动作的发展而轻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或在德育中重社会常识的掌握而轻道德情感的培养;或在美育中重艺术技能的掌握,轻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目标内容的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就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特征来看,认知的东西,一般比较容易表述,也容易测量。而情感发展层次则很难用语言表达,且不易测量,培养起来也不易见效,很难在操作层次上有所区分。但恰恰是这些很“软”、很“空”的东西对人一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2。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如,在进行活动课程和主题课程时要注意,虽然各阶段可以有自己的重点和“主题”,教育内容可以由一个社会领域转到科学领域,但儿童的基本心理素质和特征是相对稳定的,行为的培养是需要连续进行的,确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前后的协调一致,不能“断档”、“跳跃”。
3。教育目标要有一致性
人的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前一阶段教育是后一阶段教育的基础,后一阶段教育是前一阶段教育的继续,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要体现一致性,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4。教育目标以儿童发展与成长为核心取向
蝴蝶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处于蛹的形态时,我们任意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这种要求便是超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不是超前教育。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要求幼儿园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儿童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注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国许多家长和幼儿园以牺牲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为代价,过早进行定向教育,或识字、练琴、学画、跳舞,或从事某一项运动,将幼儿发展引向近期可能效果比较明显的狭窄领域,限制了启蒙教育对儿童成长所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
幼儿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以儿童发展与成长为核心取向的,属于学前教育成长取向的典型代表。这种教育理念认为幼儿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核心,要注重儿童内源性的成长即儿童的身心发育;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幼儿学习潜能无限,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幼儿,高度尊重幼儿,全面依靠幼儿。
5。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幼儿教师是按照社会要求将教育目标真正落实为幼儿发展的实践者。首先幼儿教师必须正确、清楚、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并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内在”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教师必须掌握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技能;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指导方法等,去促进幼儿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这种努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即使教师明确了教育目标,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外来的干扰或影响。如来自家长的影响,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园训练孩子某种技能,或要求教小学的读、写、算技能;又如来自社会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幼儿技能大赛的宣传,偏重学历、追求升学率的风潮等,都可能干扰教师按照教育目标组织教育活动,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偏离教育目标。因此,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按照教育目标来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保证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学以致用】
1。苏霍姆林斯基的“快乐学校”——“蓝天下的学校”似乎没有教什么“有用”的知识。他最关注的不是让幼儿死记硬背所谓“知识”或者“大道理”,他最关注的是小孩子们充实的生活和快乐的成长。他每天都引导孩子们从周围世界中发现新东西,不断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使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让儿童在玩乐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磨砺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大概许多家长会反对苏霍姆林斯基,并拒绝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学前教育机构,请你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以下是某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你能够选择其中几条将其落实为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吗?
培养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发展观察力;学习与小朋友合作;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对小肌肉的控制和协调。
【课外拓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教育目标的分析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充分体现了对幼年一代全面发展的总方向的要求。这些主要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而确立的。同时规程还充分吸收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幼儿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主要目标的提法上是大有新意的。例如,体育部分强调幼儿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的锻炼;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不单是进行体育操练和训练;增强幼儿体质,而不是体育技巧要求。这都是当前幼儿体质发展方面需要加以重视的。又如智育目标方面,特别指出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既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又是最适合该年龄幼儿的学习方式,这是在对幼儿的认知过程发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的,与过去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获得相比有本质的区别。再如德育部分从感性入手,强调幼儿感受,并提出适合幼儿的一些基本行为要求,而不是抽象地照搬“五爱”的要求。美育部分提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不是要幼儿在作画、手工的技巧上狠下工夫。这些要求是十分适合3~6岁幼儿的发展水平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确保教育目的的实施所必需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求认真领会这些主要教育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来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法,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教育目标的明确和意识的加强,也使我们能克服过去重智轻体和轻德,重作业轻活动,重教师主导轻幼儿主体的倾向,使幼儿教育的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资料来源:潘洁。全面领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精神实质,不断进行幼儿园教育改革。谈幼儿园素质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