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 第一 幼儿园教育目标(第1页)

第一 幼儿园教育目标(第1页)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目标

【头脑风暴】

目前,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得学校教育陷入了“应试”的怪圈,这种竞争已经影响到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社会上刮起了“超前教育”“神童教育”风。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行为,表现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利益驱动,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你认为幼儿园应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幼儿教师所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为实现这个目的服务。为了做好幼儿园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在进行教育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结果或理想形象。人们之所以进行教育活动,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在不同国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教育目的是各不相同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几次不同的表述。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出一代“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新人。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造就大批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现阶段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和意义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人的质量的总体要求。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也各有特点,所以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具体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就是受教育者完成一定的教育和课程计划后身心发展各方面预期达到的具体规格要求及其结构体系。第一,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规定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教育目标是规定受教育者在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指标。第二,教育目标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教育计划中。如中小学、幼儿园的各种课程计划,都有教育目标成分。第三,教育目标总是表现为一个结构性、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有机整体。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国家对幼儿园教育提出的培养幼儿的规格和要求,是幼儿教育最终结果的反映和预期。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对幼儿园体、智、德、美各方面教育的具体目标作了详细规定,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定,规定了幼儿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为幼儿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教育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依据,引领教师具有规范的目标意识,也为检查和评价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衡量标准。

首先,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育机构工作者的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

幼儿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教育活动方向的把握者。用正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去引导教师,使之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以这种意识去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设计教育环境。

其次,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学前教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幼儿和教育环境之间需要经常协调,班级、园内、园外环境之间也要进行协调,协调的过程就是对与学前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因素的排斥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过程的调控器,它能使教育过程都围绕、指向教育目标。

最后,学前教育目标对幼儿发展具有评价作用。

幼儿园教育目标最本质的意义是对幼儿发展具有规范、评价作用。幼儿教育目标指明了幼儿发展的领域和基本范围,描绘了幼儿发展的蓝图。正如美国当代课程专家瑞夫·泰勒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同时,教育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是衡量幼儿发展的尺度。因此,幼儿教育目标也是幼儿教育评价体系的基础。

麦克多纳尔德(J。B。Maald)提出了教育目标的五项功能,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幼儿教育目标功能具有借鉴意义。一是教育目标可明示教育进展的方向;二是教育目标可用以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三是教育目标可用以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四是教育目标能指示教育计划的要点;五是教育目标可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基础。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多规格的有机整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必须从众多相关因素中选择组织教育目标。我国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学习者本身即儿童;当代校外生活即社会;学科专家的建议即相关的学科;教育目的等因素。

首先是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儿童的发展。因此,必须研究和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节奏。因此,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对于确定教育目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社会。学前教育目标总要反映社会的愿望和要求,并关注社会的未来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幼儿,其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幼儿园应立足现实,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在社会性与情感教育中强调节俭、关爱他人等品质。同时要引导幼儿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推测及关心。如森林火灾会造成什么影响,气温越来越高怎么办?人口越来越多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涉及对人类的未来有重大影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是幼儿关心的,也是幼儿乐于参与解决的。

再次是学科。由于学前教育更强调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养成,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只是幼儿发展的一个方面,学科只是选择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参照,而不是很重要的目标生长点。事实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许多方面都与有结构、有系统的学科相关,教育目标涉及的认知、能力系统更是与相关的学科有关的。系统性、结构性不但反映了一定的程度序列,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在幼教实践中,除了学科参照,主题、单元形式参照也在很大范围内体现了系统性和结构性。

最后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和各个方面。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任务提出来的,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具体化。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宏观的表述。要实现这一宏观目标,需要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分解,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目标。只有这样,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才能有据可依,并将教育目标落实在幼儿的发展上,这样幼儿园教育才能有效。

1。纵向结构

幼儿园教育目标从纵向的逻辑关系来分解,可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必须通过这五个层次的具体化,才能转化为对幼儿的发展要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