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育概论心得体会 > 第一 儿童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第2页)

第一 儿童发展的内涵和特点(第2页)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位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的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学以致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学校与社会》一书中说道:“如果要对农场和花园里的动物、植物有真正的认识,只能通过主动地接近它们并照料它们而获得。任何通过提供信息来上的实物教学课都不可能让儿童获得一丝这样的真正认识。与日常活动的接触及对所熟悉活动的兴趣造就了一种感**,而这种感**的活跃性和充实性是学校中为了训练而进行的感觉训练所不能匹及的。”[1]

请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课外拓展】

向孩子们进行的或可能进行的种种道德教育,差不多都可以归纳成如下的一套对话。

老师: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孩子:为什么不该做那件事情?

老师:因为那样做是很不好的。

孩子:不好!有什么不好!

老师:因为你那样做。

孩子:我做了禁止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好?

老师:你不听话,就要遭受惩罚。

孩子:我会偷偷地做。

老师:会有人暗暗注意你。

孩子:我藏起来做。

老师:你会受到盘问。

孩子:那我就撒谎。

老师:不应该撒谎。

孩子:为什么不应该撒谎?

老师:因为撒谎是很不好的。

等等。

这会形成一个难以避免的循环。走出这个循环吧!孩子不会懂得这一套。这种教法哪能有很大的用处?辨别善恶,明白人的种种天职的道理,不是一个孩子的事情。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认识、思考和感情方式;再也没有比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更为愚蠢的事情了;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10岁的时候长得身高5尺,也不愿他有什么判断力。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不过是儿童体力发展的枷锁。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

(资料来源:[法]卢梭著,彭正拥译《爱弥儿》2011年第2版第43~44页)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