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主要包含哪些 > 第二课 汉字的产生与千姿百态的汉字魔方(第1页)

第二课 汉字的产生与千姿百态的汉字魔方(第1页)

第二课汉字的产生与千姿百态的汉字魔方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交流信息的约定俗成的视觉信号系统。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世界上,文字的种类要比语言少得多,因为文字体现着一种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通行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个字记录汉语的一个词或词素。汉字的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5000个。

一、汉字的产生

语音形态的语言有着态势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它在信息传输中的效率远远高于态势语言;另一方面,它能够表达的内容也远非态势语言所能比肩。容易设想,语音形态的语言在早期人类的狩猎等艰难的生产生活中一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声音容易随风而逝,人类文明成果的留存和记录根本还无从实现,文化与文明的承继还只是在人的生命机体内缓慢地完成着。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些重要的事情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需要记忆的永久留存,但大脑的记忆容量总是显得有限,而且哪怕暂时记住了,也非常容易成为过往云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甚至洗尽了旧的痕迹。要克服这一困难,单纯依靠人的大脑这一内在的仓库是无法解决的,于是已经成长为智人的人类想到了依靠外在事物的帮助,他们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在自然事物上留存下帮助记忆的记号。这些印迹,在今天的后人看来,也许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在当时却一定是因为艰难的创造而充满着欣喜,甚而舞之蹈之。

结绳记事等方式应该就是这时候派上用场的,可是单一的绳结能够表达的记忆毕竟有限,于是随着手部的精细动作的发展,绘画成了最为有效的方式,但人手不一,画出的东西人们相互识别本身就存在困难,而且许多东西形体复杂,又很难画出,更有诸多的事物根本就无法画出。于是,从形象的图画到带有抽象性的简易符号的转化就成为这外在的记忆工作的基本方向。回溯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的文字的历史,源头都是象形方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测文字是萌芽于绘画,萌芽于人类对于自然世界悉心的描绘之中的。

我们的先民对于文字的起源的说法,流传着“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但现在发现的最早文字记录却来自于《易传》,大约是晚周或者秦汉之间的作品。《系辞·下》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按照系辞的说法,其本意是八卦为庖牺氏所创,但八卦还不是文字;文字起于结绳,后世的圣人改用书契的方式。但到了东汉的许慎,他的《说文·叙》主要采用了系辞的说法,但还是做了一些改变。《说文·叙》的原文如下: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陈梦家先生认为,许慎这一改变,把八卦作为了文字的来源,表明了谁创结绳、谁创书契。改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在《说文》中,字发生的次序,先有庖牺氏发明八卦,次有神农氏发明结绳,次有仓颉发明书契,庖牺、神农、仓颉三位圣人的顺序是先后相次的,而八卦、结绳和文字三件事物也是先后相承的。二是《说文》认为字是由简单的八卦而结绳,再变为复杂的书契,因为庶业其繁,所以文字由简而繁。陈先生进而分析认为,古人的这一探究反映了古人探求究竟的热诚,但并不符合史实的真正面貌。他给出了如下分析:

第一,因为商的卜辞中从来没有八卦的踪迹,作为蓍法的八卦和文字性质各异,可见文字并非起源于八卦;第二,文字的演变也不是由简到繁,而是循着两个规则:字体的趋简和字数的增多。进而,陈梦家明确指出:文字既不起源于八卦,也不起源于结绳,而是起源于图画。

关于图画与文字的区别,陈梦家先生概括为五点:一是图画是物体的写像,它的目的在于拟像,追求作成物体的正确的写照;而文字虽然也是物体的写像,但它的目的在于传意,所以只要达到“视而可识,察见其意”的地步,不必个个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二是图画是客观的,具体写实的,文字则是主观的、抽象的和写意的。三是图画的篇幅不受限制,文字却表现为一事一物为单位的趋向。四是图画被约束成一事一物的表现单位,也就由个体变为共相了。五是文字不必太具体太像,它可以加以人意。

陈先生十分清晰而全面地界定了图画与文字的界限。我们设想,从图画到文字的转变,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概括而言,文字是图画的抽象化,因为其抽象的特点,不再像原来那样表示一事一物,而是开始抽象地表示事物的“类”。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转化,促进了人类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进步。

那么,文字的创造者是不是史书所记载的传说中的仓颉呢?

陈梦家先生经过语音上的分析,认为仓颉应该就是商契,一位殷商的贤明君王。当然,文字的发明者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众多的劳动者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尚不可考。比较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在西安半坡遗址等地的考古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据郭沫若等考古学家研究,这些符号已经有了文字的性质,表示花押、族徽之类的事物,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原始文字的孑遗。而西安半坡遗址的时间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可以考察出4500个左右的汉字,而且已经考释出近2000个。这些字从字形和构成上分析,结构上已经从独体趋向合体,并且有相当部分已经是形声字了,显然已经经过时光长期的淘洗而成为比较成熟的汉字了。这是迄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汉字。而从时间上分析,距今已经有了三千多年。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汉字已经有了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一个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二、汉字的造字方式

象形是用描摹事物的形状来表示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意思是说象形字是把事物的形状描摹出来,随事物不同的形体曲折变化,如“日”要画成太阳的形状,“虎”要画成一只虎的形象,而有些物体采用的则是画出事物的一部分突出特征的方式,如“牛”和“羊”只是画出了牛和羊的头,尤其突出了它们的角。以下是甲骨文的“虎”“牛”和“羊”。

象形是人类最早的造字方式,是图画简化演变而成的,象形字多为独体字,而且以代表事物名称的名词居多,虽然不如图画细致详尽,但还是直观而形象,使人见之即明其义。可以说,虽然象形字的数目不多,但它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指明意义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指事者,示而可识,察而见意”意思是说看到字形就可以识别它代表的是什么事物,但还必须仔细分析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指事字有两种类型:一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入指事符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如“本”字,其中的“木”为树,下面的一短横表示的是树的根部,“本”的本义就是树根;“刃”是用“、”标识“刀”上的特定部位,表示刀刃。二是用抽象的符号组合表示意义,比如“上”“下”两字均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特定的位置。以下是小篆的“本”“刃”和“上”“下”。

如“从”是表示两人相随的含义,“解”由“角”“牛”“刀”三部分构成,表示用刀分解牛的意思。会意字的数量比象形字和指事字多出许多,而且一度曾经成为最重要的构字法,但形声造字法普及之后,会意字因为表意比较含糊的原因而渐渐减少了应用。

形声是用两个汉字分别作为意符和声符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取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新构成的字的意义范围,然后取一个字表示这个新字的读音。形声字的特点是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意义范畴,称为“形旁”或“意符”;另一部分表示读音,称为“声旁”或“声符”。

比如,“材”左边是形旁,表示的是这个字的字义与“木”有关,右边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读成“才”;再如“茵”,上面是“艹”,表示这个字和草等植物有关,下面是“因”,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为“因”。以下是篆文的“材”“茵”和“闷”。

形声虽然是后起的造字方法,但它的效率非常高,到现在常用的汉字中已经有大约90%是形声字了。但是,随着汉语语音上的辗转变化,许多形声字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字的读音了。

假借是指某个汉字被借去表示与本义无关的意义的用字方法。有人也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叙》中所说的“假借者,本无其字,依事托声”意思是说在口语中有一个词,但并没有造出一个专门的字与之对应,于是便依照这个词的读音借来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它。

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要求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与客观事物对应起来,每每创造一个字去对应实在困难,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用假借的方法来弥补,也就可以克服这样一种困难。

比如“北”,表示两人相背,本义是古代的“背部”的“背”字,后面假借用来指示方向“北”。再如代词“之”,本义是“往”,后来假借用来作为代词代表上文提到的事物。可以这样评价:假借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字的使用范围,假借突出表现了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起码有一部分是要适应口语中的语音的要求,它的直接效果是催生了汉字的一字多义现象,这也成为了汉字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至于这样一种变化是不是使汉字摆脱了意义的束缚而直接与语音发生联系而表现为一种进步,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争议的。以下是甲骨文的“北”和“之”。

转注是指将汉字按照偏旁归类分部,每部立一个部首,部内的字之间意义上相互关联。《说文》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同意相受”,戴震解释为“互训”。举“老”和“考”的例子:古人称呼父亲为“老”,去世的父亲为“考”。以下是小篆的“老”和“考”。

严格来讲,转注也不是造字的方法,因为它并不产生新字,只是汉字整理过程中的一种对于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