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语文素养主要包含哪些 > 第一课 语言的源起与语言丛林中的汉语世界(第1页)

第一课 语言的源起与语言丛林中的汉语世界(第1页)

第一课语言的源起与语言丛林中的汉语世界

一、语言的含义

人类从动物开始,经历了血与火的磨难与锻造,终于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进化为万类的灵长。在这一过程中,语言(language)一定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恩格斯才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创造了人类。

那么,语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呢?

也许人类从进入文化的自觉之后,就开始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时至今日,语言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人言言殊的问题。瑞士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就这样说:“别的科学都是对预先确定的对象进行工作,接着就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加以考虑。在我们的领域里,情况却不是这样。”

揭示事物的本质,下定义是一个首选的方法。对于语言,学者们也下过许多定义,比如英国语言学家H。斯威特说:“语言是概念的表达,它通过语音组成词,再由词组成句子。这种组合与形成思想的诸概念的组合相适应。”美国语言学家B。布洛克和G。L。特雷杰认为:“语言是使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协调一致的信息的有声符号系统。”上述三位语言学家的定义,前者突出语言的内部因素,言说话语如何形成,后者突出语言的外部形态,强调语言的社会作用,但可惜还都失于片面。还是索绪尔“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他拨云见日般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进而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思想的符号。”他还进一步指出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到有文字把语言写出来,文字就是语言的符号,语言就是文字的对象了。”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

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基于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带有社会关系性的现象。

其次,对于语言的界定,必须首先定性,然后再揭示其特征与作用。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在人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它是文化与信息的载体。

这个界定表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程度,基于客观的需要和人类长期进化积淀的自身潜质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符号系统。凭借这一系统内部某些要素富于规律的组合,表达思想与情感,认识自然与社会,传承经验与文化。

二、语言的产生

综上所述,语言在人类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而且还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也让人们试图解开一个谜团:语言是从哪里来的?

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对于语言的起源,猜想家们始终无法找到证据,更不用说确切的证据。但毕竟好奇引导了人类勤勉的求知和不息的探索。这里,我们简要梳理古今中外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来了解语言的产生。

对于语言的产生,最早的学说是“神创说”。初民社会时,人们普遍相信包括人在内的的世间万物都是神力所造,自然也包括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断言:上帝给大地上的万物和众生赐予了名称,所以词是神圣之物,不仅能通神,而且富有魔力。中世纪时,西方世界信奉上帝,于是语言也自然归于上帝的创造。《圣经》说是上帝赋予亚当给万物起名的至高权力。直到18世纪,人们依然坚信语言是上帝的创造。苏斯米希说:人类语言具有异常复杂和精巧的组织,这样一种神奇的机制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唯有万能的上帝才能创造出来。

但是,工业文明不仅吹响了人类挑战上帝力量的号角,而且还要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存在。尤其是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把人类的起始从人间回溯到了动物界,我们和猿甚至昆虫都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成长中的人类,为了解决生存与发展中的问题,尝试运用语言。于是,“约定俗成说”应运而生。孔狄亚克和卢梭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孔狄亚克的语言起源理论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两个新生儿孤立地生活在沙漠里,他们会很自然地进行交往,在这样的一个交往过程中,由于类似情景的刺激,他们日积月累会形成一种习惯,把他们的喊叫、手势与思想联系起来,这样,人类的声音有了意义,进而意义与声音一一对应,语言体系也就约定俗成地构建起来了。

其实在东方,远在战国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也主张语言起源的“约定俗成说”。他在两千多年前的《正名篇》中曾经这样论述:“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大意是说: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实际的事物就可以分辨了;制定事物名称的原则一旦确定,思想就可以交流了,这时就要审慎地让民众统一到这些统一的名称上来。可惜,偏重技术与实用的中国人对于语言起源这样不太实用的问题似乎缺少溯本求源的探索精神。

我们再把话题回到西方。18世纪中叶以后,语言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整个欧洲关注的焦点,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甚至为此设立了专项奖励,以激发科学家在语言起源问题研究上的突破。三十篇竞逐的作品,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一骑绝尘:在否定苏斯米亚的语言神创论时,他没有釜底抽薪地否定无神以否定语言的神创,而是巧妙地揭示语言的各种漏洞与不足,委婉地说“万能的上帝不可能出手如此笨拙”。同时,赫尔德也顺带对孔狄亚克和卢梭的“约定俗成说”说“不”。赫尔德嘲笑他们这样的假设实在是异想天开。他庄重地指出:必须以人类自身为出发点,以日常生活为依据,探索语言的起源。他否认语言是先验之物,认为其一定是人类活动与经验的产物。他在论文的开头用了这样一句话:

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

这句话表达了三个基本的观点:一是人与动物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二是动物也可以有语言;三是人类的语言从动物的语言进化而来。

赫尔德还把人与动物共有的那种“语言”称为“自然的自发语言”,可见他是把语言的根源归于人的动物本性,即有感觉和依靠声音表达情感的天性。他认为语言的产生是一个自发的、自动的过程,而“悟性的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它的初次表现就是词,而由于词的出现,人类语言就发明了”。

尽管赫尔德的结论来源于猜想,但现代科学家的实验却为他的观点提供了迟到的注脚,比如灵长目动物就能发出9种声音,而且这9种声音都跟生存有关,可见,灵长目动物在发音器官上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出语音的条件,也许只是因为大脑的限制,或者因为懒惰不肯劳动,而最终与如同人类的系统语言失之交臂。

赫尔德似乎推开了关于语言起源的一面窗子,从此人类对于语言起源的视野就愈加豁然开朗。此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语言的认识也日渐深刻,劳动起源说成为最令人信服的解释。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曾作过如下的论述:“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在所有这些场合下,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生产过程的节奏决定的。”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在劳动之后并和劳动一起的是语言,这两者乃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推进下,猿的脑髓才逐渐变成虽然十分类似但是较大较完善的人类的脑髓。”“语言是在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鲁迅先生在解释诗歌的起源时,有这样的论述:“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先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那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虽然鲁迅先生的直接目的是解释诗歌的形成,但他也间接说明了语言产生于劳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