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包括 > 第三课 幼儿生活的提炼(第1页)

第三课 幼儿生活的提炼(第1页)

第三课幼儿生活的提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需要观察复杂的万象,发掘生活之美,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大脑,能够化繁为简,提炼出生活。生活大世界,校园小世界。幼儿的生活丰富而神秘,我们幼儿教师与幼儿生活最紧密,我们要善于提炼生活,在纷繁的幼儿生活现象中找到最本质的东西。提炼幼儿生活首要的是到幼儿生活中去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做到准确、全面、精细地把握他们的生活特征,观察生活全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认识生活本质。

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感情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孩子们的问题,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孩子们,就像我们一定要听到孩子们说“小手拍一拍”一样,就像家长对孩子说:“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一样。我们常常把尊重放在嘴边,也常说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但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孩子们每天总有很多新鲜、有趣的话题,我们认真倾听了吗?当与孩子们交谈时,我们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了吗?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我们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支持早期学习的环境;我们应该在一日活动中为儿童提供对话的机会,提供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去谈论,让他们拥有积极的、真实的对话经历;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对话,相信他们、认真倾听他们,对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解他们的情况,发展幼儿的学习潜质和学习技能。

案例:

周一,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个语言活动《露水蘑菇》,当故事讲完后,为了让孩子理解故事,我提问:“你们知道篮子里的蘑菇为什么变成了露水蘑菇吗?”孩子们一下子对“露水蘑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宁宁:“露水都滴在蘑菇上就变成了露水蘑菇。”

师:“啊,什么是露水?”

宁宁:“露水是由阳光来照射出来的。”

顾忆晨:“水滴到蘑菇上就变成了露水蘑菇。”

师:“是水吗?为什么会有水滴在蘑菇上呢?”

顾忆晨:“是兔爸爸洒上去的。”

一鸣:“露水是从天上来的。”

川川:“起了大雾的时候,露水就到蘑菇上了。”

冬冬:“是昨天晚上下过雨了,所以就有露水在蘑菇上。”

许多孩子纷纷开始发表自己对“露水”的理解……从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关注到了“露水”这个他们感兴趣同时又具有探索价值的话题。于是我们就围绕“露水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研究。我们到户外寻找“露珠”,发现了:草上的小露珠、菜叶子上的小露珠、树叶子上的小露珠……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露珠”的浓厚兴趣。

作为老师要善于观察、倾听幼儿的语言及行为,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才能及时做出调整,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就像瑞吉欧幼儿教师们所说的那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够得到发展!

二、与幼儿交谈,走进孩子的心灵殿堂

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不懂文字,因此交谈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与人沟通的途径。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标,就必须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和交谈。

同幼儿交谈是一门学问与艺术,需要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只要老师们恰当地掌握一些窍门,便拥有了一把开启与孩子沟通之门的钥匙,能顺利地走进孩子心灵的殿堂,达到理想教育目的。

1。与孩子交谈时,要尊重孩子,要以平等的、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

首先要注意体态与表情。

当成人要与幼儿交谈时应注意降低体位,使眼睛与幼儿保持平视。面带笑容,让人感到亲切,使幼儿与你更贴近。

其次要注意语气与语调。

说话时注意语气不要生硬,语调不可高扬,这样容易让幼儿产生逃避的心理,造成交谈双方的紧张局面。不妨语气轻柔,语调缓和,商量的语气营造出良好的交谈氛围。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

最后要多用赞美、鼓励的语言。

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很不完善,幼儿常常以教师、家长的评价作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教师、家长的赞美、鼓励之词无疑会成为他们交谈的动力。他们需要赞美,喜欢赞美,这并非虚荣而是出于自尊的需要。

案例一:

早上,在晨间谈话时,我发现赵一小朋友不高兴,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样子。我便来到赵一旁边,蹲下来问小姑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赵一告诉我:

“老师,爷爷的腿又疼了,看到爷爷腿疼的样子,我很是心疼!”

赵一是个孝顺的孩子,怪不得会一脸的不高兴。我赶紧安慰赵一说:

“孩子,别着急,爷爷会好起来的,你自己在这里不高兴,被爷爷知道了,爷爷也会不高兴的,对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