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包括 > 第二课 幼儿文学的写作(第1页)

第二课 幼儿文学的写作(第1页)

第二课幼儿文学的写作

幼儿文学是指为幼儿创作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审美要求和阅读欣赏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幼儿文学作品的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幼儿文学创作的题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的具体材料,即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一组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对完整的具体事物。

幼儿文学的题材,首先要具有广泛性,其中既包括反映幼儿生活的题材——幼儿家庭或幼儿园生活的,又包括反映成人生活的,如英雄的事迹、成人的发明创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一些富于幻想色彩的探险、侦破方面的题材,也可以出现在幼儿文学中。幼儿文学的写作还应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志怪小说中取材,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题材加以改写后,便可成为很好的幼儿文学作品,如先秦散文中的一些寓言,古典小说中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一些章节等。

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而文学作品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知识性题材在幼儿文学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注意同一般的幼儿知识性读物区别开来,应该用文学的方法形象地表达知识。如《小蝌蚪找妈妈》《啄木鸟医生》《谁的本领大》等都是兼顾了知识性和文学性的优秀作品。

其次,幼儿文学的题材还要适应幼儿的理解水平。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对外界的认识活动还紧紧依赖于直接的生活经验,即直接生活经验是幼儿思维活动的支柱。因此,幼儿文学应以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如果作品的内容对于幼儿很陌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作品的语言即使很通俗,幼儿也很难接受。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曾说:“幼童文学面向着经验、知识贫困的幼童,它的题材内容不是首先要满足他们所不知道的有十万个那么多的‘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以他们日常生活为起点,一直伸展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去,由此而丰富他们的经验、启迪他们的知识,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幼儿心智的提前成熟,幼儿文学的题材也应不断拓宽,一些以前不能表现或不好表现的题材也可以出现在幼儿文学中。

二、幼儿文学创作的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其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幼儿文学的主题主要有:道德性主题,即培养幼儿优良品德的作品,如诚实勤劳、勇敢团结、爱祖国;知识性主题,即丰富幼儿知识量的作品;趣味性主题,即纯娱乐性作品,不过分强调“意义”的作品。

幼儿文学的主题要求单纯、浅显、鲜明。幼儿知识积累少,辨别能力差,过分复杂、隐晦的主题不宜出现在幼儿文学作品中。例如,幼儿对主人公的认识,常常只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因此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就必须鲜明,为什么好、为什么坏也需明确。

幼儿文学的主题还应注意表现的角度,要努力从幼儿能理解的内容上去表现。如“爱”的主题,如果一开始便给幼儿讲爱祖国、爱人民等抽象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但如果先从爱父母、爱家庭讲起,效果会好得多。

三、幼儿文学创作的情节

情节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经历的种种矛盾和他的整个活动过程,它由一个、几个或者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幼儿喜欢听故事,在幼儿文学写作中,有情节的作品占绝对优势,即使在抒情性较强的幼儿诗歌和散文中,叙事成分也占有较大比重。情节是作品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中心环节。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情节要符合幼儿理解的水平。现实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后,他们觉得茫然,内容一点也复述不出来。这大都是由于故事情节超出了幼儿理解的水平。幼儿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动机理解水平不高,因为“理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必须借助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生活经验。而幼儿生活经验极为有限,对反映几十年前英雄人物事迹的故事,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如幼儿听了《罗盛教叔叔的故事》以后,老师问:“罗盛教叔叔为什么要救那个朝鲜小孩?”幼儿回答说:“因为他学雷锋叔叔好榜样。”这个答案成人听了不免好笑,但幼儿却是依据他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回答。凡是需要经过推理、判断才能理解的情节,对幼儿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作家构思情节时,要尽量照顾幼儿的理解水平。

第二,情节要求单纯、生动有趣。情节单纯是指在一篇作品中,最好只反映一个事件,涉及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具体的事件应是有序的、明朗的排列,切忌把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弄得错综复杂。情节生动有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动作性应比较强。作者在构思情节时,要尽量新颖巧妙,对幼儿有吸引力。如德国的《吹牛大王历险记》中,敏希豪森骑着炮弹到敌军中侦察敌情;抓着自己的头发连人带马地拉出泥潭;用拳头猛击自己的眼睛,让眼里迸出的金星点燃枪筒中的子弹。《长袜子皮皮》中,皮皮好吹嘘自己见多识广,她声称自己到过阿根廷,那里严禁小孩儿上学;在巴西,人人都用鸡蛋擦头皮;中国的上海人,长的大得可以当雨披用的耳朵……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情节,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第三,幼儿文学的情节应是完整的。情节安排有头有尾,主要情节可适当重复。另外叙述人的议论、静止的心理和景物的描写都要少。

幼儿文学的情节构思特别强调要富于想象力,情节的奇幻怪诞、曲折热闹对幼儿更有吸引力。因为幼儿的思维特征同成人不同,成人认为新奇、怪异的东西,幼儿却会认为是正常的;成人认为事件的排列是违反逻辑关系的,幼儿却不会追问原因。例如,格林童话《傻大胆学害怕》中,当傻大胆要求到魔宫里去时,国王允许他带三件东西,小伙子选择了一把火、一台车床和带刀刨台,正是这三件东西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小伙子并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为什么会带这三件东西?成人会觉得奇怪,孩子却不会追问。

四、幼儿文学创作的结构

结构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就是条理清楚。要做到条理清楚,应尽量用顺叙的方法,避免插叙、倒叙和补叙。

顺叙的方法有:按时间来安排事件的,如童话《大雁和鸭子》,大雁和鸭子都想当旅行家——春天,大雁鼓鼓翅膀,踏上了征程,鸭子却觉得天气不好,不愿飞行——夏天,大雁努力训练,鸭子却嫌天气炎热不愿训练——秋天——冬天,年复一年,大雁终于成为旅行家,鸭子的翅膀却退化了,再也飞不起来了;按事件来安排结构的,如左文的童话《小羊和狼》,狼威胁小羊晚上要吃掉它——小羊坐在门口哭——小猫、小狗、小马、大象都来帮助他——晚上狼来时被大家痛打一顿。

要做到条理清楚,最好以一条线索贯穿到底,避免多条线索同时进行。同时,线索中的主干应突出,枝节要少。情节按照顺序有条不紊地展开。

幼儿文学的结构还可以采取重复的方式。在民间童话中,“三”次式的重复分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结构特征:主人公要三次历险,才能娶到公主、成为国王;灰姑娘要参加三次舞会,才能成为王子的新娘;三只动物成为小伙子克敌制胜的帮手,而每一次制胜的方法都大同小异。现代童话中,“三”次式的结构也不少见。“三”自然不是结构的定式,但重复却是幼儿的审美需要。幼儿由于记忆力和审美经验有限,还不习惯一下子接受大量的信息。童话之所以采用不断回旋重复的方式,是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重复中一步步地把握故事的过程。

幼儿文学的结构安排还应注意故事的起伏跌宕,切忌平铺直叙。比如,一位父亲派他的三个儿子去远方,他们能够完成艰巨的任务吗?一对恋人为躲避恶魔或巫婆而逃跑,他们能逃脱吗?狼要吃掉小羊,小羊怎么办?许多童话故事喜欢在开头制造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设置幽默有趣的缓和方式:小儿子在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恋人扔下一块肥皂,于是身后便出现了一座皂山,巫婆爬上去滑下来;小羊得到了朋友的帮助,把狼打得遍体鳞伤。幼儿便在结构安排的一张一弛中,随着故事情节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注意力将持续较长时间。

五、幼儿文学创作的形象

文学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篇作品能否深入人的心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幼儿文学作品中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怎样使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对幼儿有吸引力,这是幼儿文学写作中的核心问题。

幼儿模仿性强,但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仿效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在需要反映一些反面东西时,要态度鲜明,使幼儿能明确地感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

幼儿好动,喜欢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而不喜欢沉静、呆板的人物形象。例如《西游记》故事中,幼儿都喜欢孙悟空,而不喜欢唐僧。所以在塑造形象时,要充分突出该形象的动作特征。又如张继楼的儿歌《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用一些连贯性的动作性极强的词语,把带有孩子式自得特征的小蚱蜢形象给突出出来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