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幼儿教师的语文素养包括 > 第二课 幼儿文学的写作(第3页)

第二课 幼儿文学的写作(第3页)

造成作品音乐性的手法还有很多,例如双声词、叠韵词的使用,平仄相间、韵字的位置,等等。如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中:“美丽的姑娘轻轻地微笑,柔和地闪动那明亮的眼光,慢慢地理着那闪光的头发,说话像淙淙的泉水流淌。”句子巧妙运用了双音节词和叠音词,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念着上口,听着优美。

(三)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就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要尽可能形象,把人物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鲜明而具体地凸现在幼儿面前,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只有这样,幼儿头脑中才会出现具体形象,产生切身感受,从而理解故事内容。

摹状、比喻、拟人、夸张这四种修辞手法,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主要方法。

1。摹状

摹状就是摹写事物的情状和声音。比如:“这只大花猫呀,长了一身黄毛,黑色的花一道一道,白色的胡子一翘一翘,看上去真有点儿像老虎呢。”寥寥数语,即勾画出了花猫的外形。另外还有摹声,主要是前文谈到的象声词的使用。摹声可以引起幼儿对声音的直感,进而唤起表象感,体验到内容的趣味。如柯岩的游戏儿歌《坐火车》,就通过对火车声音的模拟:“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很容易把幼儿带入想象的情境中。

2。比喻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习惯于用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推知未知的事物,比喻的使用就恰好符合这一特点,即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去说明他们未知的事物,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描绘比较抽象的事物。

在幼儿文学语言中,比喻的手法是常用的。比如:“他拳头可厉害了”这句话就较抽象,说成“他的拳头像个大铁锤”就形象了。又如:“孙悟空把身子一摇,就变成了一个巨人”,如果改成:“孙悟空把身子一摇,就长得像一座高山”,就具体生动得多。

3。拟人

幼儿思维中的“泛灵论”是幼儿文学中拟人手法广泛使用的基础。因此,“鸟能言,兽能语”,对幼儿来说毫不奇怪,也不需要任何解释。

拟人的手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写人的词语来描写物,比如“小草悄悄地从泥里伸出了绿色的脑袋”;二是直接把物人格化,让它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如:“他先给蝴蝶花浇浇水,蝴蝶花张开翅膀向他微笑;他又给含羞草浇浇水,含羞草合拢双手向他点头。”

4。夸张

幼儿的思维中极富想象性,他们常把自己幻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还喜好注意夸大所想象事物的特征或情节。幼儿思维的这种特征是幼儿文学作品中夸张使用的前提。

语言的夸张,突出了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幼儿容易感知和理解,如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中这样描写夸父:

他在地上一坐,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来,不得了,脑袋碰到天上的云彩了。他的两条腿很长很长,一步就跨过一条大河,跑起来,飞鸟也赶不上他。

山、云、河、鸟这些事物,都是幼儿具体可感知的,这样写,夸父的形象就具体形象了。

(四)动作性

幼儿天性好动,听故事、唱儿歌也喜欢随着情节和节奏摇摆身体。因此,幼儿文学对语言的动作性要求也很高。一些表现心理状态的词,如“委屈”“羡慕”“惭愧”等,幼儿不易理解,可以化作动作来写。比如“瓜瓜嫌那西瓜太小,生气了”这句话,就可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瓜瓜斜眼儿瞧一瞧那西瓜,噘起了嘴巴,心想:‘哼,这也叫西瓜。’”通过一系列动词,就把“生气”写得具体了。这样描写也符合幼儿情感外露的特征。

运用动词时,还要选择确切,注意变化,如“小熊……就拿起毛巾洗洗眼睛,擦擦嘴巴,抹抹鼻子,拉拉耳朵……”。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写出了小熊调皮、活泼的神态。

另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动词的形象性,重叠或重复运用。例如“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一摇一晃,好像一片小树叶,飘过来,飘过去……”。这两个“一摇一晃”,加上“飘过来,飘过去”,使小船的动态十分具体、真切,同时富有节奏感。如果写成“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好像一片小树叶,飘来飘去……”,效果就差多了。

幼儿文学的语言除了以上特点外,还需注意语言的色彩和语言的趣味性。

幼儿文学语言的这些创作要求,不应成为对作者创作的束缚。作家应在这些基本要求上,反复锤炼,仔细体味,久而久之,自会出神入化。

思考题

1。幼儿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哪些?

2。幼儿文学创作的题材有哪些要求?

3。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应注意哪些?

4。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