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4 > 第四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2页)

第四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第2页)

学龄前儿童,特别是2岁以内儿童是易感人群。此外,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低出生体重儿、免疫缺陷者也易发此病。

3。间质性肺炎(IialLungDisease,ILD)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或肺孢子菌等引起的,以肺间质病变为主的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会出现肺泡壁增生和间质水肿。

(二)症状

1。大叶性肺炎

发病突然,有高热、呕吐、头痛、胸痛、咳嗽或腹泻等症状。有时患儿还可能出现惊厥、高热(体温40℃)、呼吸加速(40~60次分)、呼吸时呻吟、吸气时鼻扇动、咳时无痰、患者面红、唇微青或苍白。轻者食欲不振,重者昏迷。发病4~10日后退热。

2。支气管肺炎

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起病多数较急,约13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一般症状

①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并伴有头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全身肌肉酸软等症。(详见本章第一节)

②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1~2天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铁锈色痰、脓性痰,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③胸痛:患儿常有剧烈胸痛,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痛感可向肩或腹部放射。

④呼吸增快:2月龄以下婴儿,呼吸≥60次;2~12月龄以下婴儿,呼吸≥50次;1~5岁以下,呼吸≥40次,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WHO儿童急性吸道感染防治规划特别强调呼吸增快是肺炎的主要表现。

(2)重症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脉搏加速,每分钟160~200次分或以上,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四肢浮肿,尿少,则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有时四肢发凉,口周灰白,脉搏微弱,则为末梢循环衰竭。

神经系统症状:在确认肺炎后出现烦躁、嗜睡,眼球上窜、凝视;球结膜水肿,前囟隆起;惊厥同时有持续性昏迷昏睡;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与体征者,可考虑为中毒性脑病。

消化系统症状:一般为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重症时还可呕吐咖啡样物,听诊时无肠鸣音,腹胀严重时致膈肌上升,压迫胸部,更加重呼吸困难。

3。间质性肺炎

病初时表现为肺泡炎(肺和肺泡壁内的炎症反应),随后炎症蔓延至邻近的间质和血管,最终出现间质纤维化,导致肺组织被破坏,使通气功能降低。炎症也可累及气管、毛细支气管。继发感染时可有黏液浓痰,伴明显消瘦、乏力、厌食、四肢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可伴有发热。

(三)护理

肺炎的护理应在坚持“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护理、防治并发症”的原则下,进行一般护理和对症护理。

1。一般护理

(1)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多哭闹,以减少消耗量,从而减轻心肺负担。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温度、湿度适宜。室温最好维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洒水)。

(3)不强迫患儿进食(患儿可能食欲下降),特别要避免因进食引起呛咳而加重呼吸困难。鼓励孩子多喝水,尤其在发热期间,以弥补因高热而丢失的水分。痊愈后适当给孩子补充营养,以弥补患病期间的营养损失。

(4)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及鼻痂。经常转换体位,如取半卧位、抬高上半身或把头转向一侧;每隔半小时给患儿翻身拍背一次,促使痰液排出;通过气管的湿化、雾化吸入,来稀释痰液,必要时予以吸痰,可防止肺炎瘀血,利于康复。

2。对症护理

(1)喘憋严重时,遵医嘱给予袪痰剂,给予支气管解痉剂。

(2)腹胀时,对低钾血症者,应补充钾盐;对中毒性肠麻痹者,应禁食和肠胃减压。

(3)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监测体温的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若伴有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类药物。(详见本章第二节)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跳加速(大于160~180次分)、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救治。

(四)预防

1。注意营养和体格锻炼

注意婴儿时期的营养,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防止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是预防重症肺炎的关键;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2。注意防治容易并发肺炎的疾病

限制各种呼吸道疾病患者与健康儿童接触,注意防治容易并发严重肺炎的疾病,如百日咳、流感、腺病毒及麻疹等感染学前儿童,尤其对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更要注意。

3。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感染

已患肺炎的学前儿童抵抗力弱,易染他病,应积极预防可能引起严重预后的并发症,如脓胸(由胸廓、肺及其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扩散或全身其他化脓性感染而造成胸膜腔的积脓)等;应将不同病原的患儿、恢复期及新患儿分开隔离,接触不同患儿时,注意消毒隔离操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