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前儿童常见疾病
一、龋齿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牙体组织破坏和缺损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在学前儿童中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危害大。龋齿不仅影响学前儿童的食欲、咀嚼及消化能力;还可对学前儿童造成严重牙患,如牙肿痛,牙龈及牙髓病等;严重者可引起颌骨炎、菌血症;甚至影响恒牙的生长。
(一)病因
龋齿的发生是由微生物、食物、宿主和时间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四联致病因素论”模式(见图6-1)。
图6-1四联致病因素论
1。微生物
致龋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龋病过程中,细菌的存在是龋齿发生的主要条件;菌斑是致病菌的生存环境。细菌不能直接附着于牙面而发生龋齿,只有在形成牙菌斑后,才能起到致龋作用。
2。宿主
宿主即个体龋齿易感口腔环境,包括牙齿与唾液。牙齿排列不齐及牙釉质发育不良等,都是龋齿的重要条件;唾液可调节口腔微生态平衡,通过其组成(钙磷浓度、氟含量等)、流量、流速和缓冲能力等,起到抑菌和再矿化牙齿的作用。
3。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尤以蔗糖的致龋作用最为明显。富有黏性的精制的含糖食物(如糕点、饼干、奶糖等)更易于黏着滞留于牙面上,发酵产酸,促使龋齿的发生。而纤维性食物如蔬菜、粗粮等,对牙面有机械摩擦作用,可清洁牙面,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龋齿。
4。时间
龋齿是一种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菌斑在牙表面的滞留时间及菌斑内酸性产物的持续时间越长,发生龋齿的危险性越大。
(二)症状
根据牙齿被破坏的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1。浅龋
龋蚀破坏只在牙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牙釉质表面破坏。浅龋没有自觉症状,探诊无反应。
2。中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患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等刺激有酸痛感。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疼痛。这是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深龋
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或已侵蚀牙髓质。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后,疼痛仍会持续一定时间才逐渐消失。患儿需要做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牙髓继发感染或坏死,细菌便会通过牙根达到根尖孔外,引起牙根、尖周围炎症。若牙冠已大部分被破坏或只留残根时,应将其拔除。
(三)防治措施
1。保持口腔清洁
培养儿童早起后、晚睡前刷牙,进食后漱口的口腔卫生习惯。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大小适宜的保健牙刷,并教给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注意正确选择和使用牙刷(详见第九章)。
2。合理饮食,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为儿童提供合理膳食,提供富含钙、磷、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优质蛋白等食物,如大豆、乳类、鱼类、肉类、蛋类、蔬菜的供给;限制精糖、黏稠甜食的摄入。开展阳光浴,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以保证皮肤中维生素D的形成,从而保证钙的吸收。
3。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龋齿并采取治疗措施,防治龋蚀进一步发展。每年应至少做1次口腔检查。
4。药物防龋
内服和外用氟化物防龋是世界公认的有效防龋方法。内服氟药片效果显著,但对于学前儿童,在实施中应加强监督,防止大量吞入氟制剂,导致氟中毒。外用氟化物即让孩子含漱不同浓度的氟化水(0。1%~2%)。每周1次,每次2分钟,含漱前后清水漱口;或用含氟牙膏刷牙。
5。窝沟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