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4 > 第二 传染病概述(第1页)

第二 传染病概述(第1页)

第二节传染病概述

学前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接触密切,加之抵抗力弱。所以,很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相对于非传染疾病而言,传染病对学前儿童的危害更大。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更是托幼机构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

一、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由特定病原体引起

病原体(pathogen)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病原体经一定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殊的病原体,如甲型肝炎的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

(二)具有传染性

由于病原体可由受感染的人或动物经过一定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所以,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根据传染性的强弱,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两大类。目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43种。甲类包括鼠疫、霍乱;乙类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艾滋病及HIV感染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非典及非典疑似、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

(三)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传染病痊愈后,机体可获得对该种病原体的不感受性,即免疫力。机体对病原体的不感受性因病、因人而异。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程度不同。有的传染病在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如麻疹、水痘等;有的传染病免疫时间较短,在愈后可再次感染,如流感等;还有的传染病在感染未愈的同时,如果再接触同样的病原体,可产生重复感染,加重病情,如血吸虫病等。

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除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

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人。他们是重要的传染源。病人排除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受到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但能够排除病原体的人。携带者在人群中数量最多,因无症状而不被注意,且能自由行动,故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容忽视。由受感染的动物所传播的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经过一定的方式,侵入其他机体所经由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的飞沫、唾液、痰以及鼻炎内的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呼吸等方式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污染空气,如被易感人群吸入体内,就可感染上疾病。腮腺炎、流感、麻疹、结核病、百日咳等均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饮食传播

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方式。病原体污染水源、食物,经由消化道进入易感人群体内而使其受到感染。常见的有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

病原体通过媒介节肢动物(如蚊、蚤、虱、螨等)直接或间接的传入易感人群体内,造成感染。主要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羌虫病、黑热病等。

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可分为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源与易感人群直接接触而引起传染病传播的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如破伤风、狂犬病等。此外,易感人群因通过手或其他方式,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引起传染病传播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如沙眼、乙型肝炎等就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手帕、玩具、食具等传播的。

5。医源性传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