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卫生学基础形成性考核1-4 > 第二 传染病概述(第2页)

第二 传染病概述(第2页)

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因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药品或生物制剂受到污染。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

6。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人群易感性是指整个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当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而同时具备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这种传染病就很容易发生和流行。

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可使人群获得特异性免疫,减少了人群中的易感者,从而降低了人群的易感性。

三、托幼机构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不能发生。所以,在预防中,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早发现

多数传染病在疾病早期传染性最强,及早发现病人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1)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以上的体格检查,新来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严格的体格检查方能参加工作。

(2)学前儿童入园(所)前应做全面的健康检查,入园后也要定期检查。

(3)健全晨检制度,通过一摸(摸前额,粗知体温是否正常)、二问(询问儿童在园外的生活情况)、三看(观看皮肤、五官和精神状况有无异常),发现异常,及时诊断。

(4)做好全日制健康观察。注意观察儿童的食欲、大小便、体温、睡眠状态和精神状态,随时注意儿童有无异常情况发生。

2。早隔离

一旦发现处于传染期的病人,应尽早隔离,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与无关人员接触,并对其造成的污染采取必要的消毒卫生措施,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托幼机构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建立隔离室,使病人及可疑传染病者得到隔离及个别照顾。隔离室的工作人员不与健康儿童接触,不进厨房。隔离室内的用具应专用,用后消毒。照顾健康儿童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室。不要把患不同传染病的儿童放在同一隔离室内,以免互相传染。

3。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

为了缩小传染的范围,对于曾与传染病患儿接触过的儿童,要实行检疫,进行检疫的期限根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与传染源有过密切接触的健康人,从脱离接触始计,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即为检疫期限(见表6-1)。在检疫期间,受检疫儿童应与健康儿童隔离,但每日活动照常进行。根据受检疫传染病的种类和特征,密切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如果有可疑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另外,检疫期间应对接触者施行免疫性防护。

表6-1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参考

(二)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传染病传播的通道。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与消灭疾病的关键措施。一般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断传播途径。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洗手、洗脸用自己的毛巾;不乱吃零食和变质、未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外出去公共场所时,戴口罩等。

(2)搞好公共环境卫生: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搞好公共环境卫生,病原体就没有了良好的生存与繁殖场所。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不同的切断措施。如对肠道传染病,重在管理饮食、管理粪便、保护水源、做好餐具消毒等。对呼吸道传染病,机构室内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经常打扫,减少尘埃;必要时可进行空气消毒,如紫外线杀菌灯、空气喷雾和熏蒸消毒等。对通过昆虫叮咬传染的虫媒传染病,应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进行防虫、杀虫、驱虫的卫生运动。

2。发现传染患者后采取的措施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