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线阅读 > 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目标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第1页)

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目标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第1页)

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目标——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1。科学教育从以科学知识为重心向以科学方法为重心转轨

科学发现及其利用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深刻和迅速的变化,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科学发现的方法。许多大科学家都论述过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巴甫洛夫说过:“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也仿佛随之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可以望见广阔的远景,望见许多先前望不见的事物。”培根也说过:“当科学发现前进了,科学发现的艺术也会再向前进。”[4]

科学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促使许多教育家对学校的科学教育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存在忽视科学方法教育的问题,并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教育状况的重大改观。

综观20世纪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依据其重心的不同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5]

第一阶段:60年代前。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知识本位阶段,科学教育的重心在科学知识。教师们信奉斯宾塞的名言——“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第二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为科学方法本位阶段。60年代初,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科学领域,人们越来越看到科学方法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方法的进步。达尔文、门捷列夫、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摘取胜利之果,超越那些已站在凯旋门的入口但终因方法不当而未入其里的前人,完全得益于他们选择并创立了合适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社会变化日益加速。幼儿经过10年的学校教育,当他们掌握了各种知识走出校门时,社会早已发展得面目全非,幼儿拥有的知识已经过时。社会加速变化的事实促使教育家思考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之间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为知识的压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依据,也为科学方法引入科学教育提供了契机。有识之士指出:我们必须很快地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观念,今天所教的80%~90%都应放在科学方法、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第三阶段: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阶段为人本位阶段。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向人们的生活渗透,使人们体会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难。教育家们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包括更完整的人的教育。甚至,科学教育演变为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史五位一体的“立体”素质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方法目标的演进

科学方法这一科学教育目标在幼儿教育领域的演进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反映了不同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育价值观。

第一阶段:发展幼儿智力——认识能力,强调观察力。这一阶段人们认为教给了幼儿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固定顺序就是教给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及其之前,这一目标被表述为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总和,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一目标具体到各个年龄班的具体教育内容和要求时,没有任何表述。因此,在幼儿园常识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有很大的弹性,它的分量可轻可重,可有可无。当时,最为先进的做法来自于效仿苏联学前教育的知识体系理论。

苏联对学前教育知识体系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被部分地列入80年代初的《幼儿园教育和教学示范大纲》之中。知识体系理论不仅强调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而且强调形成儿童与该体系的基本结构相符的认识活动手段和方式。H。H。波特吉雅科夫制定了有助于儿童认识客体的三个最重要参数的认识手段体系。[6]这三个参数是:①客体的外部属性和性质;②客体内在的功能性质;③不同类型的客体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苏联学者认为,在形成儿童认识手段的过程中,教养员进行有一定结构的讲解非常重要。教养员应该以此为引线,逐渐地引导儿童认识客体的各个方面:该客体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该客体是在它所依存的那一体系中发生作用的——该客体与其他客体发生联系的那一体系中回过来分析该客体的属性。

例如,在有关动物这一题目中,教养员可以利用以下问题:

●这是什么动物?

●它在哪儿生活?

●它吃什么?以何种方式觅食?

●它如何防卫敌人?

苏联的知识体系理论提出的认识手段体系的三个参数,强调要素是在关系中获得意义的。客体的性质、功能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然而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学习苏联的知识体系理论并没有强调事物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只是强调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性,并逐渐固定化为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发展幼儿智力中特别强调观察力,注重培养幼儿观察的顺序性和观察方法,形成了认识事物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头到尾、从近到远的固定模式。直到今天还普遍存在。

例如,认识动物,以教师引导下的观察和讲述为主。一般对幼儿的提问如下:

●这是什么?

●它长得什么样?(让幼儿按照从头——身——尾——腿——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讲述)

●它在哪儿生活?

●它吃什么?

●它如何防卫敌人?

●它对人有什么好处?

幼儿观察重点是“它长得什么样”并且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讲述。教师们认为这个顺序就是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被物化、被固定,成为与知识相似的东西。教师们认为幼儿掌握类似的这种方法就发展了认识能力。

第二阶段:学习科学方法——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这一阶段人们认为幼儿分别学会了以上各种方法,就等于学会了科学方法。

进入90年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在加快,知识衰老和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就可以领悟到知识更新的量与质。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学无止境。许多幼教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为了使幼儿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能够很好地生存,就必须使他们掌握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通过学习科学而掌握了科学的方法,那么他就有可能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寻求自己尚未知晓的知识,探求各种问题的答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一目标被表述为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发展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7]

(1)了解各种感官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学会使用感官的方法,能运用感官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技产品,获得感性经验,并学习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

(2)学习分类方法,使幼儿能在一组物体中,按照事物的一个或两个特征挑选出有关物体;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将给予的一组物体进行分类;能以自己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