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原则 > 五家长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1页)

五家长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第1页)

五、家长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健康的心理,儿童才能按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儿童心理发展不健康,势必会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埋下不幸的种子,并且可能给其一生发展造成影响,甚至会使他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所以,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并不是指个体没有失败、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指能在这些情况下自我调整,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汇总从网上查到的各种相关资料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在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介绍给大家。

中国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的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关资料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地低于同年龄婴幼儿,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学前期是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的形成。

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导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儿童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那么该儿童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

人际关系融洽。儿童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自己快乐,同时也能让他人快乐。

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有资料显示,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一项对全国25个省市学前及学龄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学前、学龄儿童有神经质倾向的占28%;脾气不好的占16%;有注意力障碍的占15%;有记忆力障碍的占12%;有行为问题的占9%;智力低下的占0。6%等。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为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当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观、教育方式以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场所,因此,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举足重轻。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却给儿童心理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很多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溺爱,或家长本身的不良言行举止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痕迹。

具体地说,家长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关调查表明,家长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虚伪、虚荣、懦弱、敌对、残暴、焦虑、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娇宠、过分顺从等特点,孩子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任性、自负、自我中心、好发脾气等特点;如果家长过分挑剔、对人苛求,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紧张、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怎样教育都行,所以有时会对孩子采取一些简单、生硬的办法,而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好心不得好报”。

(二)家庭心理气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心理气氛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气氛主要是由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决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亲子关系的状况;二是夫妻关系的状况。

家庭不和有多种情况,如夫妻关系不和、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或者在主干家庭中婆媳关系、翁婿关系不和等,在一般家庭中主要是指夫妻关系紧张。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孩子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家长的消极情绪对子女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家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情绪对子女的影响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的,特别是母亲如果在怀孕期间情绪不良,经常处于愤怒、恐惧、忧伤或不安等状态,胎儿出生后极可能具有神经质的性格。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之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较差;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

家长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这种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会使得他们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无能或不负责任。美国一些儿童辅导者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家长的心理障碍对子女具有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欧瓦斯查尔、韦斯曼和基德(Orvaschel,;Kidd,1980)曾指出,忧郁的母亲比一般母亲对子女更具敌意及拒绝态度,更少刺激,因而会扰乱子女的健康发展。另有文献指出,父母有忧郁症、恐惧症或酗酒行为,其子女患焦虑症的比例会增高,同时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功能及认知能力。在探讨轻度精神疾病父母对子女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一方患有精神官能症时,其子女有适应不良或精神障碍问题的比例可达到30%~40%(Rutter,1966)。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那么,一名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

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