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二 学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举例 大师与方法(第1页)

第二 学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举例 大师与方法(第1页)

第二节学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举例:大师与方法

一、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

乔治·贝雷迪出生于波兰,后加入美国籍。贝雷迪拥有牛津大学历史学的文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学学士学位、牛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社会学与比较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等。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贝雷迪还精通波兰语和英语,通晓法语和德语,拥有长期旅居国外的经验,这一切都为他从事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以“比较研究四步法”而闻名于世,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方法》(parativeMethodsiion)一书中。

(一)贝雷迪的比较观

1。比较教育的对象

考虑到教育的事实根植于社会情境中,贝雷迪认为应该将“学校”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即在学校所发展的情境脉络中来探讨学校。这也体现出比较教育研究主题的特点。

2。比较教育的目的

贝雷迪在他的《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教育主要为了实现下述的三个目标:第一,跨国收录教育方法,自各国教育制度的共同点中寻求意义。假若成效良好,这种观点不论是相同或相异,都将使各国受益。第二,比较教育有其自为的知识性意义,亦即致力于满足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因而研究目的之一是寻求比较教育自身的知识根基,使比较教育能扎根成长。第三,比较教育亦有其对实际教育施行与社会科学的贡献。[1]

概括来说,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的直接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性目的,即寻求自身的知识根基,推动比较教育的发展;二是实践性目的,即了解他国教育状况,同时认识本国教育现状,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比较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建构起比较教育研究的“法则”或“类型”。

(二)比较研究四步法

贝雷迪认为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两大模式。区域研究是比较研究的基础,是指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为研究的中心主题,但多国教育资料或仅是逐一描述或解释的,也可视为区域研究,具体包括描述和解释这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是比较研究的自身,是指同时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并列和比较这两个阶段。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比较研究四步法”,我们对其基本步骤进行评介。

1。描述阶段

描述阶段又称为教育地理学(geographyofedu),主要是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将要比较研究的各对象国的教育制度或教育现象做不加个人分析的客观记录,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考察两个方面。其中,文献资料可划分为第一手资料(primarysource)、第二手资料(sedarysource)及辅助资料(auxiliarysource)三种类别。具体而言,第一手资料是政府部门正式的报告、会议记录、手册等,没有研究者的分析解释或意见,纯粹是原始的资料;第二手资料是个人或集体的著作、论文、评论等,这里面往往隐含着作者的分析、解释、批评意见;辅助资料包括文学作品、影片、一般文化读物,表面上与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与教育有关联的信息。[2]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研究者还应该借鉴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fieldstudy),亲自到当地进行访问、调查和研究。

2。解释阶段

解释阶段又称为社会分析(soalysis),是对资料描述的某一国家或某些国家的教育情况或教育现象进行分析,以解释影响这些教育情况或教育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这个阶段,需要研究者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解释教育,以揭示教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3。并置阶段

将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初步的对比,以建立比较点(tertiumparationis),即比较据以进行的规则、比较所欲验证的假设。[3]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配置不同国家的资料,提出并探究某种假设,为下一阶段的比较做好准备。并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图表式并置(或竖列式)和文字式并置(或横列式),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2-1图表式并置[4]

表2-2文字式并置[5]

4。比较阶段

比较阶段主要是对教育所做的跨国界同时分析(simultaneousanalysis),并对并置阶段提出的假说做出验证,包括平衡比较(如表2-3所示)和阐释比较两种类型。平衡比较是“在两个以上研究区域之间做对称的穿梭运动——直接的比较,从某一国获取的每一类信息必须同别的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匹配,以养成跨越国界获取对等材料的习惯”。阐释比较是“将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随意取来,对资料所提示的比较观点加以说明”[6]。

表2-3平衡比较的模式[7]

二、诺亚与埃克斯坦的科学与量化的方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与纽约市立大学的埃克斯坦是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俩早年均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两人在著名的比较教育家汉斯的引导下开始系统地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工作期间,诺亚与埃克斯坦在贝雷迪的指导下,对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产生了兴趣。1969年,两人结合自己在大学的教学经验,合作出版了《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TowardsaSparativeEdu)一书,提出了科学与量化的方法,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于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诺亚和埃克斯坦提出了科学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确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处理数据并说明结果这六个步骤。

1。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开始。问题来源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可以来自于社会的需要,例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研究;又可以源于日常的观察,例如,幼儿园数学区活动材料投放研究;还可以就热点讨论进行研究,例如,从不同幼儿园幼儿家庭的社会阶层分布看学前教育公平研究、西方课程模式对我国学前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等。这些问题亟待从理论上做出解释。

2。提出假说

在研究问题确定后,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通过演绎推理及直觉思维等方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个明确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作为假说确定下来。可见,假说是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一种陈述。在《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诺亚和埃克斯坦提出了“有关学校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国家的富强与其学校制度的发展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但是其中的因果关系尚不能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据此,诺亚和埃克斯坦提出了这样的假说,即“教育发展水平相对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经济将出现高速增长;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经济增长将是缓慢的”[8]。

3。明确概念和指标

提出假说后,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对假说中出现的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即对假说中出现的概念赋予各种可以测量的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接下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量化研究分析。

同时,诺亚和埃克斯坦也指出,研究者在明确概念和指标时,应该认识到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在研究后期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之前,研究者应注意对数据进行检核。

4。选择个案

在明确概念和指标后,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选取有代表性或具有启发意义的对象国。在选择个案的数量问题上,诺亚和埃克斯坦主张,为了满足验证假说的需要,至少应该选取两个以上的国家。他们把可选择的对象国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全球型,研究对象是全世界,收集来的资料是为全世界服务的;二是区域型,以区域和多国为单位收集资料并量化比较;三是地方型,以国内各地方为单位;四是超时型,以某国不同时期的一些概念指标来收集资料,进行比较。[9]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